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科学论断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新特点、新内容和新要求而提出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色性和逻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成果。因此,在了解和认识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对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判断和明确我国社会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对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建设具有关键作用,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依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判断共计三次。第一次是1956年年底,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党中央判定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的矛盾,“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次判断明确党和国家的中心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基础。第二次是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次论断明确了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然性。第三次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它强调了人民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与此同时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是新时代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工作重心的进一步明确,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才能为把握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和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奠定重要前提基础。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十九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是立足于我国现阶段国情而提出的。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时代主要矛盾明确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不断推进,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经济体,经济建设取得诸多成就,在国際舞台上获得越来越多的荣耀和关注,并在国际事务中担任着重要角色。
与此同时,我国人民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不再局限于过去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转化为更为深刻和丰富的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生活需要是在物质文化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它主要表现为公平正义、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多个方面更为多样性的需求。当前,人民的需求已经从生存性需求转变为发展性需求,人民越来越希望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而这些较1981年的主要矛盾更加符合新时代人民的需求,是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初级阶段国情的科学论断。第二,新时代主要矛盾明确了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当前,我国生产力不断跨步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服务业大国、第一贸易大国,综合国力稳居世界前列。因此,我国社会建设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已经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而是更为棘手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其中不平衡主要指政治、经济、生态、区域、城乡、贫富间的不平衡不协调性。虽然我国国家的政策在不断增强我国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但是我们依然不得不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因此,破除我国不平衡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面临的重大挑战。
不充分指的是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经济质量、发展动力等多个方面仍然存在不充分的现象,仍需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生产力和经济质量。当前,我国正走在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路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障碍。只有进一步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条件。新时代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历史性转变,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着力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我国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和充分性,通过改革夯实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不断拓宽人民群众发展的空间和可能,砥砺前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基础。(作者单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全文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