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基础篇】猫哥说:社会化媒体

【基础篇】猫哥说:社会化媒体

【基础篇】猫哥说: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一词是由英文“social media”翻译而来。时至今日,这一概念已经被广泛应用,但是其内涵和外延仍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学者从网络应用的角度定义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一词是由英文“social media”翻译而来。时至今日,这一概念已经被广泛应用,但是其内涵和外延仍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学者从网络应用的角度定义社会化媒体,列举了诸如Facebook、Twitter等应用形态,并从这些应用中归纳共同特征;还有一些学者通过概念和理论的推演,概括出社会化媒体应该具有的特征。为此笔者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整理了学者们对社会媒体概念的认识和发展脉络,以期对理论研究有所贡献。

起源: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

普遍认为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最早的使用者是美国学者Antony Mayfield,他于2007 年在一本名为《What is social media》(《什么是社会化媒体》)的电子书中阐释了对社会化媒体的总体性认识。他为社会化媒体下的简短定义成为了中外研究者的研究起点。Antony Mayfild 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系列在线媒体的总称,这些媒体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的特点。他认为,社会化媒体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作者将社会化媒体的基本形态分为七大类,社交网站、博客、维基、播客、论坛、内容社区和微博,并分别解释了这些形态的运作方式。

从定义的角度来讲,Mayfield的提法并不清晰和准确,但他指出了社会化媒体非常重要的一些属性,如参与、公开、交流、社区化等,这些属性在后来的研究者中被反复提及和强调。他提出的“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触及了社会化媒体的核心,是后来的研究者深入研究的方向。

发展:基于web 2.0与UGC的应用

德国学者Andre a s M. Ka -pla n和Micha e l Ha e nle in 把“个人创造内容”与“个人传播内容”具体化,为社会化媒体做了如下定义:社会化媒体是指建立在we b2.0 的思维和技术基础之上,允许创造和交换UGC(用户生产内容)的,基于互联网的应用(a pplica tions)。这个定义解释了社会化媒体的产生机制,从理论上阐释了社会化媒体与we b2.0 及UGC 的关系。We b2.0 的概念在2004 年由TimO'Re illy(美)提出,它意味着网络成为了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内容和应用都不再是由个人创造和发布,而是由所有用户以一种参与和协作的方式不断进行修改和调整。以往的一些应用,比如个人主页、在线大英百科全书以及内容发布,已经被博客、维基以及协作项目所替代。We b 2.0 的核心思想是互动,互动也是互联网的本质特征之一,因此可以说We b 2.0 进一步阐释了互联网的本质。也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在社会化媒体的概念表述中重申We b2.0 ,而应该点名其思想和技术的核心———互动。

UGC(用户生产内容)则可以视为人们使用社会化媒体所有方式的总和。UGC这一概念自2005 年以来就广泛流行,通常被用来描述获取公开可用并由终端用户所生产的媒介内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7年曾指出,UGC需要满足三个基本要求:第一,发表在公开可用的网站上或者在社交网站上,是特定人群可以获取的内容;第二,需要有一定的创造性的努力;第三,它应该是在专业实践以外所创造的内容。第一个要求就将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所产生的内容交换排除于UGC 之外;第二个要求排除了仅仅对已有内容回应的信息,例如将已有报纸上的文章不加修改和评论地复制到个人博客上;第三个要求排除了所在有商业市场背景下所创造的内容。

重要补充:人际关系网

在此基础上,Toni Ahlqvis t(芬兰)等人认为社会化媒体概念包含三个关键元素,除了We b 2.0 与用户生产内容,还应包括人际关系网。这是一个重要而有意义的补充。人际关系网被视为社会化媒体的关键元素,与社会化媒体的发展趋势有关。无论是即时通讯、电子邮件中的封闭的小型关系网,还是在BBS、WIKI中因内容而形成的兴趣导向的关系网,人际关系网在社会化媒体的早期应用形态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下发展最为迅速的社交网络与微博中,公开的真实人际关系网是其壮大的基石。

人际关系网点明社会化媒体中的传播不是所谓“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漫无目的的传播,而是依附于一定的人际关系网,并且使用者能够建立、扩大和巩固这一网络。因而我们可以总结出,社会化媒体建立在互联网平等、开放、互动基础之上,允许用户生产内容(UGC)的创造和交换,依附并能够建立、扩大和巩固人际关系网。

关于人际网络,还有一些学者进行了补充,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许静认为社会化媒体将传播转换成个人、组织以及社会之间互动性的对话,也就是说社会化媒体的传播主体不仅仅是个人,也包括组织。但是,无论如何认识到社会化媒体的关系网络特征是对社会化媒体概念认识的一次重要突破。

深入:从应用形态到平台

在早先的研究中往往把社会化媒体视为一系列互联网应用形态,但是,随着网络应用形态的不断推陈出新,学者们意识到必须从更深入的层次理解社会化媒体的表现形式,因此提出了“平台”说。例如,游恒振在《社会化媒体的演进研究》中指出,社会化媒体应是一种媒体平台,戴维·米尔曼·斯科特在《新规则》中提出社会化媒体是一种在线平台、一类技术和工具的统称,彭兰在《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大数据:影响新闻生产的新技术因素》也使用了平台这一概念,阮璋琼、尹良润在《国外政治家使用社会化媒体的策略分析》中提出社会化媒体是网络平台和应用程序。

“平台”体现了社会化媒体是一个开放性的领域,在为其下定义时不应以一系列现有应用形态的列举为主体。彭兰曾在《社会化媒体与媒介融合:双重旋律下的关键变革》中说到:“在某种意义上,除了门户网站(包括新闻网站和其他垂直门户)的几乎所有其他类型网络应用都可以归为社会化媒体。”事实上门户网站也体现了个人与新闻组织的关系与互动,何况门户网站很早就允许用户注册及发表评论,目前更加入了一键分享新闻内容到其他应用的接口。

“平台”还体现出社会化媒体是一种“回归到互联网本质的进化”。互联网的诞生是为了解决信息的共享,信息的共享最终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社会化媒体无疑朝这个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互联网的本质就在于平等性、开放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用户之间的便捷沟通。社会化媒体可以说进一步彰显了互联网的这些特征。

“平台”的认识提醒我们在思考社会化媒体时对“媒体”的理解应该有所拓展。在传统语境中,媒体可以指一种介质,载体,渠道,内容形态,也可以指生产内容的机构和组织。而在“社会化媒体”这一语境中,我们需要将媒体理解为一种互联网的结构、一种自组织。从这一意义上讲,“社会化媒体”一词与其所指是有偏差的,将来可能会有更准确的概念将其替代。

完善:从平台到组织形态

对社会化媒体的认识从网络应用走向“平台”是一次认识的转变,但是我们认为“平台”过于宽泛,不能恰当地表现社会化媒体概念的所指。比如,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平台”。事实上,社会化媒体虽然带有“媒体”二字,但是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媒体”的含义,我们认为它更倾向于是网络社会中的一种组织方式,它实现了以个人为中心,以关系网络为结构的信息聚合。

至此,我们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以互动为基础,允许个人或组织生产内容的创造和交换,依附并能够建立、扩大和巩固关系网络的一种网络社会组织形态。它的思想与技术核心是互动,内容主体为UGC,关键结构是关系网络,表现为一种组织方式。

回顾上述对社会化媒体概念认知的过程,可以归纳为图1所示。社会化媒体的使用者从个人延伸到组织,而对它主要特征的认识从创造和传播内容,发展到以互动和用户生产内容,并补充了关系网的结构特征,而对概念所指的认为从应用,发展到平台,再到组织方式。

参考文献

1彭兰:《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大数据:影响新闻生产的新技术因素》[J], 《新闻界》,2012

2阮璋琼, 尹良润:《国外政治家使用社会化媒体的策略分析》[J],《当代传播》,2012

3田丽,胡璇《社会化媒体概念的起源与发展》[J],新闻与写,2013

上一篇: 如何准确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
下一篇: 社会化媒体的社会动员与影响——河北大学新传考研2022专硕(334)论述题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