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向13亿人民的庄严承诺,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要实现的奋斗目标。尽管在前面有一期简单介绍了小康、全面建设小康和全面建成小康的关系,只是由于本学期的课程又讲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于是老生常谈,再谈一点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
通过两张图片来理解我们所说的小康社会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关系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我国的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就是常说的已经总体实现小康了。然而,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有差距的和不平衡、不协调的。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关系见下图:
理解全面小康社会需要澄清以下几种认识
第一,平均出来的小康不应当是全面小康。我们从党的十二大提出‘两步走’、到十三大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从那个时候起就开始频繁使用小康这一概念了。那时候我们参照的是国际标准,即按照人均GDP数值来描述小康社会的。但是,平均数固然可以反映一国经济的总体情况,但是也会掩盖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简单的以平均数来反映经济发展效果是有问题的。例如,2013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为8896元,但是,全国有一多半的农民是达不到这一水准的,是拖了“祖国后腿”的。这也充分印证了按照正态分布的统计学规律了。
第二,经济小康也不能以偏概全当作全面小康。其实,在我国小康社会的具体奋斗目标中,经济指标的达成率是比较高的,而其他指标的实现率相对要低得多,我们目前达到的总体小康程度基本上还应当看做是经济小康,虽然这种经济小康是其他方面小康实现的基础,但不是小康的全部。随着经济小康社会的实现,整个社会的问题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未解决温饱之前,群众对于公平正义的敏感性是不高的,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健康安全以及政治参与的要求也在提高。如果不能全面建设小康的话,老百姓吃饱饭比饿肚子时更有劲“生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基于对时代特征、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提出了小康社会目标,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具体化。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在20世纪末人民生活顺利达到了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朝着建设一个更高水平、更全面的、更平衡的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成功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是,能否按期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庄严承诺目前来看也不是十拿九稳。2020年倒计时,目前已经剩了不到五年的时间了。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变为现实,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度和依存度。要尽快补上全面小康的不足与“短板”,主要是应当依靠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注入动力,依靠全面依法治国为发展保驾护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其他三个方面的“全面”,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有效地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