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的五四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民主”和“科学”,中国科学在中国科学家辛勤努力下取得了巨大进步。科学精神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内涵更加丰富,科学家精神就是科学精神最为集中的表现。俗话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爱国精神就是科学家精神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科协十大会上强调: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对于大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力,科学家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以科学家精神教育人、培养人、滋润人、成就人,使广大学生以科学家精神自勉,从内心树立科学家精神,使广大学生以科学家精神自我审视,在学业学术和科研中自觉践行。
一、科学家精神及其社会功能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6月11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阐述了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2020年11月5日,全国首届科学家精神论坛在四川梓潼县“两弹城”成功举办,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的多名院士通过主旨演讲,与社科理论界的多位专家学者一道,感悟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挖掘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向社会各界推广了科学家精神。
(一)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美国科学社会学家R • K •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中将科学家从普通大众劳动者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并列出了科学家的精神气质: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论也。孙伟等在《秉志论“科学家之精神”及其现代价值》中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中国科学家精神进行了分析,并系统阐述了以“公而忘私、忠于所事、信实不欺、勤苦奋励、持久不懈、仁爱之心”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家精神曲。余德刚、龚松柏、余周唱晚在《我国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中对科学家精神进行了系统且全面的概括、总结和凝练,在学术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统一,认为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群体特有的精神品质和价值取向,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其二重性,前者求真,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后者求善,决定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导向。潜伟在《科学文化、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中指出:中国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时代化、中国化和人格化,是中国科学家群体独特的精神气质。李斌在《百年复兴与科学家精神的形成》中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科学家在民族百年复兴路上,传承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践行科学救国、报国、兴国、强国的初心理想,形成了与西方科学家迥然不同的精神气质,塑造出宝贵的中国科学家精神。
(二)科学家精神的社会功能
科学家精神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科学家精神的提出与充实是应时所需、应运而生,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科学家精神展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蕴含着积极的社会功能,对全体国民有极强的引导价值。首先,科学家精神能够引领社会风尚,塑造优良氛围和扭转不正之风。科学家精神为肃清学术不正、科研造假之风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使学术不端无处遁形,遭人唾弃,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热爱科学、尊崇科学家的社会风气。科学家精神为科学事业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明确的前进方向。学术科研就是为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福利,科学家精神为科学家、爱国者更加全身心地投入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国家伟大复兴的浪潮提供精神动力。其次,科学家精神有利于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发展。科学家精神能够塑造良好的科研生态和舆论氛围,不仅有利于当下人才培养,也有利于身处国外心系祖国的顶尖人才克服艰难险阻回到祖国、报效人民,从而激发更多的优秀人才信任党、热爱党,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力量。再次,科学家精神能大力推动科学事业发展,增强国家的竞争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先进的科学精神离不开人才。科技人才的聚集,尤其是科学家的聚集将有力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的壮大,便于国家抢占科技制高点,进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最后,科学家精神能熏陶全体国民,尤其是青年人。科学家精神能够培养国民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而提高国民素质。科学家精神尤其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爱国情怀,使广大青年才俊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不畏挫折、敢于挑战,不断创新,健康成长,进而为国家为人民贡献力量。
二、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及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塑造“三观”、养成科学家精神的关键时期。当下大学生主体上是积极乐观充满正能量的,但也面临诸多问题。例如,非主流文化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不断浸染大学校园;大学生沉迷网络现象,物质攀比、学术失信、超前消费、网络贷款等时常发生;大学生就业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奉献,形成主动失业现象,进而演化为啃老一族。以上种种问题严重限制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其中深层原因就是信仰的缺失、理想的缺失、核心价值观的缺失。而科学家精神高度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大学生群体,高度吻合大学生的人生理想。
(一) 非主流文化不断浸染校园和网络沉迷现象普遍
非主流文化尤其是新兴文化一时难以辨识优劣、好坏、善恶、是非。大学生处于认知的完善期,缺少判别意识和能力。非主流文化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无益于大学生精神层面健康成长,尤其无益于塑造正确科学的“三观”,无益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高校教育质量。沉迷网络游戏、直播、短视频、流媒体等现象比较普遍。近年来,游戏公司对心理机制的研究更加深入,大型手机网络游戏均采取实时在线模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容易使人沉迷。互联网+自媒体越发时尚,不少大学生形成跟风潮,热衷于看直播、评直播、做直播。以抖音、快手为主的短视频软件根据受众在不同短视频的停留时间演绎用户的心理需要进行推送,形成心理即时满足机制,让人不能自拔。日益繁盛的数字产品使得部分大学生沦为“数字原住民”,对生活和学业造成了消极影响。
(二) 非价值导向型偶像崇拜和网络贷款超前消费
偶像崇拜是一种精神寄托,在部分大学生生活中占据较重要的地位。积极正向的偶像崇拜,可以帮助树立正确的“三观”,而以纯粹的娱乐明星为崇拜对象则未免“毁三观” 。当代大学生追星在互联网上被商业运营,衍生出“饭圈文化”,呈现出为偶像明星“控评” “做数据”“买流量”的现象,表现为非理性崇拜行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三观”塑造极为不利。当代大学生是网贷的重要群体,大学生受到攀比心理支配,又没有消费能力而借助贷款进行超前消费、奢侈消费。超前消费、奢侈消费超出了大学生生活费能够承担的范围。于是网贷、超前消费、攀比心理形成恶性循环。从长远来看,这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三)能就业不就业的职业观和学术不端、科研失信
部分学生毕业后并不急于找工作,而以在家陪父母、没有合适的工作等理由拒绝就业,以“啃老”的形式享乐,以“就业难”之名就“懒就业”之实,同时不健康的“等靠要”和“精英意识”等就业观造成了“就业难”。还有部分大学生不愿奉献、不愿吃苦,害怕风吹日晒,宁可“宅”在城市,待在空调房里贪图享乐,也不愿选择老少边穷地区就业,凸显了大学生职业观、就业观、择业观问题。同时,临近毕业时总有部分人为了能顺利拿到学位,不惜铤而走险,剽窃数据、图像、论点、研究或实验方法,剽窃文字表述,更有甚者,剽窃同学、老师或学术会议未发表成果。有的学生编造虚假调查、捏造实验样本、篡改采样数据以符合论文需要,严重败坏了学术风气。
三、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新时代栋梁
大学生是同时代青年的佼佼者,不乏未来科学家,宜接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复兴。回顾近现代史,从科技救国、科技富国,再到科技强国,每个时代都有一大批青年才俊勇于担当,站在风口浪尖砥砺前行。而大多数科学家正是在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正如马克思在学生时代就立志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努力。应时代所需提出的科学家精神,是大学生克服各类问题,专于学业、精于学术,使之成为新时代所需要栋梁的价值导向。
(一) 以科学家精神辅导大学生厘清现实困惑
科学家精神可以帮助大学生走出困境。第一,高校力求构建以科学家精神为主导的校园文化,抵制非主流文化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浸染,形成风清气正、积极乐观、正能量的校园主流文化。第二,以学术成就的满足感吸引学生走出网络沉迷现象,由沉迷游戏、宜播短视频转向热爱科学、热爱学业、热爱科研。第三,以科学家为偶像崇拜取代非价值导向型偶像崇拜,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认识、树立科学家精神。第四,以科学的态度认识消费,以学业科研的竞争代替物质层面的攀比,树立起以学业科研为导向的共同价值标准。第五,发扬科学家精神,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人民需要的地方,不仅可以解决自己就业问题,也符合国家需要,成就了自我。第六,以科学家精神指导学生的科研学术活动,引导大学生避免学术不端、科研失信。
(二) 以科学家精神教育大学生专注所学
科学家精神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对不同层次和各个阶段的大学生都有引导价值。第一,加强大学生职业认同,专注养成精湛技艺。高等职业教育意义重大,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当年两会期间,提出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但依然没有扭转普通大众对高职的认知,众多家长依然无法接受让学生就读高职。以科学家精神引导职业认同,不管在什么专业、什么行业都可以发光发热、成就自我,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第二,巩固通识教育,激发学习科研热情。科学家精神可以激发本科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较好完成通识的学习,可以激发同学们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专门技术工作热情,进而避免部分学生疏于学业;可以避免“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消极学业态度。第三,强化研究生学术教育,培养科学家气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学术科研工作,具有科学家潜质。学术科研态度对硕士或博士学位的获得至关重要。秉持科学家精神可以使学生有效避免学术不端、急功近利、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更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有助于研究生顺利成长。
(三) 以科学家精神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科学家精神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价值是多维度、全方位的,不仅包括生活层面和价值观层面,还包括学业学术层面。第一,塑造优良校园文化,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景,以科学家精神主导校园文化,则容易塑造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容易保持学生健康的精神面貌,进一步形成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第二,树立科学“三观”,秉承核心价值。科学家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以科学家精神引导大学生,有效抵制非主流文化的侵蚀,增强对各类思潮的辨别能力,进而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原则。第三,端正学业态度,养成科研能力。科学家精神是学术科研人员的必备精神。虽然学生不是科学家,但是大学生主体具备学术能力,国家和高校都是以未来科学家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尤其是硕士生、博士生教育,以培养学术科研能力为主。科学家精神就是典型的科研精神、学术精神,在激励学生的同时,教育学生杜绝学术不端,严禁科研造假,端正科研态度,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好思想基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