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非常重视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认识。

基本的社会关系_社会的基本关系_社会关系的基础关系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非常重视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把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为我们推进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并且指出了如何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他指出:“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这段讲话道出了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方法论。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客观真实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变与不变”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以及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脱离这个基点。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做任何工作、做任何决策都要把握和立足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把握好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的内在含义和基本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还告诉我们:事物是矛盾运动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不断发生变化。2015年1月2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要求的工作方法。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大的方面来讲,有这样几个阶段性特征:是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初级阶段,是向后小康社会转变的初级阶段;是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初级阶段,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初级阶段;是进入改革深水区的初级阶段,是攻坚克难的初级阶段;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初级阶段,是转向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的初级阶段等。还有一点十分重要,这就是经济进入了“三期叠加”阶段,进入了新常态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大局,作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但正处在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重要判断。2014年12月9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去年,中央做出一个判断,即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今年年中,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我对‘三期叠加’进一步作了分析。”在强调“三期叠加”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述了经济新常态:“我们提出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判断。”

要科学地认识经济新常态的要求,“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新常态的特征就是: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新常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新常态下,消费需求是个性化、多样化、层次化的,但传统生产供给是大规模的、排浪式的,传统生产的供给能力大大超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文化需求。在把握这一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使资源能够更有效地配置到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领域。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科学把握社会矛盾的“变与不变”

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告诉我们:国情的变化是社会基本矛盾不断运动的结果,把握国情的新变化就要把握改革开放的现实性、方向性和趋势性。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才能全面认识中国的国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3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社会的性质是不同的,表现方式也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并且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方面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但是,社会主要矛盾中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表现形式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要把握人民群众的需要的这八个“更”字。为此,在推动生产发展的同时,就要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生产社会化程度包括:生产的技术水平、生产的公有制水平、生产的国际化水平、生产的市场化水平。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就要大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国的产业迈向中高端;就要进一步壮大国有经济实力,切实保障公有制主体地位;就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变化,推动中国企业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新优势;就要更好地运用市场机制,使资源更有效率更公平地生产出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物质文化产品。

坚持“三个思考”的方法,系统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思考,我们要看到1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我国的农业总产值为583亿元、工业总产值为600亿元左右,人均GDP只有166元人民币;而60年后的2016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744127亿元,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全球500多种统计的工业产品里面,中国一半以上产量在全球位居第一。这种历史性飞跃特征是十分明显的。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思考,我们看到,中国国情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体貌。从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上进行思考,我们看到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高。我国197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4亿美元,排在世界第32位;到2016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值24.33万亿元人民币,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历史方位上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极为关键的五年,我们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们顺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我们就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阶段埋头苦干,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从历史方位上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极为宏伟的五年,这五年的发展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更加现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从未如此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更加繁重。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铿锵有力地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党和国家事业大局是什么?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使中华民族走向富强,使科学社会主义走向辉煌,使人类走向光明未来。这一优越性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为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盛奠定了坚实基础,近40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根本原因是走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它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不断成熟定型的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克服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基本价值原则
下一篇: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