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参考·2018/14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公共参与作为思想政治学科的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指的是公民主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担当。可见,公共参与核心素养重在参与。笔者认为,通过开展活动型学科课程,使学生乐于参与、体验参与、践行参与,才能塑造有担当的合格公民。一、开展时政论坛:乐于参与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是培养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前提。高中生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强,因此可以选用时政材料作为学生参与的载体。时事信息及时且广泛传播的特点不仅为课堂注入了活力,也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开展时政论坛系列课程应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从实际出发,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高一学生政治课时少、科目多的情况,在入学初期,可利用课前 3 分钟进行“时政播报”,引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进行点评,提高学生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观念。高二在高一的基础上,可定期开展时政论坛活动,时间限定在 10~15 分钟,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理性分析社会事件,并提出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其公共参与的能力。高三可以议题和命题的方式进行,通过真实或模拟时政情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社会公共参与做好准备。
在时政述评中,学生纵横谈论天下事,家国情怀油然而生。时政论坛系列课程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对政治时事更加敏感,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公共参与的热情高涨。二、模拟“两会” “听证会”:体验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是学生进行公共参与的重要途径,但这些对学生来说,又显得有些远。因此结合学科内容,在学校举行模拟政治参与活动,不仅能使学生知道参与的相关程序,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体验。而模拟“两会”和“听证会”就是很好的参与形式。1.模拟“两会”,参政议政“两会”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让学生通过模拟“两会”活动,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够提高其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体验参与的价值。在每年三月份“两会”召开期间,笔者所在学校都会通过模拟“两会”的方式,以班级小组为单位,模拟组建省份代表团,在“两会”上就各自地区或者更大范围内出现的不合理社会现象进行剖析和提出可行性建议,然后再由“专家团”进行点评。学生“坐上”人民代表的位置,以自己的视角评判当今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人民当家作主。在模拟“两会”期间,各代表团通过 PPT、视频、音频的形式别开生面地展示各自对当今社会高中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培育途径探究殷张同秀作者简介院张同秀袁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教师袁E-mail院657158634@qq.com渊河南郑州袁450000冤基金项目院2017 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野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耶公共参与爷核心素养的行动研究冶渊课题编号院也2017页原JKGHZD原14冤体育艺术教育与学生成长7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