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道德经》:理想的社会,人心是什么样子?

《道德经》:理想的社会,人心是什么样子?

《道德经》:理想的社会,人心是什么样子?《道德经》第三章,老子给统治者建议,主张让百姓“无知、无欲”。很多人读到这里,认为老子是主张“愚民政策”,实际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针砭时弊,

理想中的和谐社会_和谐理想社会中的问题_和谐社会的理念

《道德经》第三章,老子给统治者建议,主张让百姓“无知、无欲”。很多人读到这里,认为老子是主张“愚民政策”,实际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

老子针砭时弊,精准地提出了三个有代表性的社会乱象。

1. 人与人之间争名夺利,缺少真情实意

不尚贤,使民不争

2. 社会贫富差距大,偷盗犯罪猖獗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3. 人心浮华、被贪欲驱使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和谐社会的理念_理想中的和谐社会_和谐理想社会中的问题

其实这些现象,从古至今都存在。

当下的社会,无论是物质还是知识,都比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丰富得多。但老子提出的这些社会乱象,在今天这个时代,比两千多年前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21世纪的人类也许是幸运的,科技发达、知识丰富、信息快捷、交通便利,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说碾压古人。但与此同时又是不幸的,各种心理问题、情绪问题,复杂的人际关系困扰,让许多现代人感到身心疲惫。

为什么人类拥有了如此多便利的条件,还是感觉不到幸福?人们深切盼望的理想社会,幸福的生活,为何总是如此遥远?

和谐社会的理念_理想中的和谐社会_和谐理想社会中的问题

说到底,幸福究竟是什么?理想的社会,人心又该是什么样的?

也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老子的主张,听一听圣人对理想社会的治理方法。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和谐社会的理念_理想中的和谐社会_和谐理想社会中的问题

首先人活着第一件事,当然要吃饱。人最基本的需求不叫欲望,而是人生存的根本,所以首先要“实其腹”。

在基本需求之外,多余的需求就叫欲望。欲望代表着对当下的拥有并不满足,还想要更多。这种永远在欲求更多的心态,让心灵变得匮乏,也就很难再感受到单纯的快乐。

所以,老子主张将欲望降低下来,让心灵从渴求的匮乏状态,回归到单纯与轻盈,这就叫“虚其心”。只有欲求很少的感恩之心,才能常常体会到幸福的感觉。

和谐理想社会中的问题_理想中的和谐社会_和谐社会的理念

一个健康的社会,要“弱其志,强其骨”。人的意志其实不必那么强,不用处处争强好胜,而是自在从容地做自己;但人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要散发出人应有的精气神。

这样的人,既不懦弱,又不张扬,谦虚且坦荡地活着,就是一个君子。一个由君子构成的社会,就是和谐理想的社会。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过多的欲望会扭曲心灵,过多的知识也是一种“毒药”。多余的知识,可能会为心智增加负担,甚至成为“人我对立”的知见。因此,我们要从时常将知识和欲望放下来,回归到纯朴的心灵,让直觉和心灵来说话。

当我们顺着自然朴素的天性去做事,不被欲望和知识所左右,这个“做”的过程就是顺的,这就是道家讲的“无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被心智和欲望打扰,是顺着纯净的良知,让事情自然地展开,这样的结果就是合乎天理自然。

理想中的和谐社会_和谐理想社会中的问题_和谐社会的理念

在没有知识和欲望的干扰下,人心是可以回归到质朴的。

只有质朴的心灵,才能创造和谐幸福的社会。

上一篇: 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下一篇: 党的文献中的小康社会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