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张富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在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张富良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在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重部门建设,轻协调统

一建设,“多龙治水”现象比较严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参与。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同部门从各自的角度进行新农村规划,而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其结果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

二、重村庄规划和轻村庄规划并存,村庄规划问题较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具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但是,目前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不注重村庄建设规划。二是过分注重村庄规划。当前,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社会性流动加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户籍日益放开的条件下,移居城市的速度在加快,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空心村;而且,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农村小学人数在一些地方急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的新农村规划仍然要建占地较多的村级广场,村庄规划范围远远大于农民的实际需求,造成了大量的土地闲置和浪费,也造成了公共设施利用率低下。

三、重生活建设,轻生产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长期目标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而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是近期目标,两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重点,是主要矛盾,后者居次要地位,是次要矛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既要解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更要立足长远,抓住主要矛盾。而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在农村访谈中,无论是县、乡一级还是村一级的干部,在介绍当地新农村建设时,都突出介绍当地改厕、改水、道路建设、村庄规划等生产生活问题的解决办法及成就,而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发展生产力,都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发展理念,造成了新农村建设中重点错位的现象。

四、重政府主导,轻农民主体,政府的主导地位与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协调。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但是,在我们的实地调查中发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出来,主要表现在:新农村规划不是从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由农民民主协商、反复讨论,最后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规划,而是由县一级甚至市一级帮助村一级制定规划,名曰帮助,实则是越俎代庖,往往把上级部门主观设想的模式强加给农民,其结果是好心办了坏事,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农民并不买账。

五、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内容极其丰富,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这些要求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其核心目的是为了“人”,是为了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地方只重视“村容整洁”,而对“乡风文明”等“软件”建设,因为很难看得见,摸得着,不能用量化指标衡量,不容易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一些地方不重视甚至忽视“软件”建设,导致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现象的出现。

六、重当前建设,轻长远打算。就目前调研的情况看,乡村干部对新农村理解不到位,认为只要把农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解决了,新农村建设就算完成了,因此,工作中存在急于求成的急躁情绪,由此引发了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拆大建、不切合实际地建别墅、加重农民负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错误现象的发生。轻视长远打算还表现在对新农村建设可能引发新的矛盾考虑不足,容易积累新的矛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搞好新农村建设。为了纠正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具体包括:

一、尽快建立新农村建设的协调机构,迅速改变“多龙治水”的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各级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但是,多方参与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来协调、整合各部门的力量,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集中使用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资源,形成规模效应,避免新农村建设的各自为政。

二、搞好村庄规划。首先村庄规划要具有前瞻性,要从村庄未来长远发展的需要进行规划。其次,村庄规划要因地制宜。要根据村庄的地形、地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传统、民族习俗等因素,以保留乡村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为宗旨,把乡村所具有的特色通过规划更完好地保存和发扬下去,让新村规划因地制宜,各具特色,避免全国乡村规划雷同化、简单化。其三村庄规划要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规划既要着眼未来,也要考虑到当前农民的承受能力。应该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农民的承受能力来合理规划新农村的发展速度和重点,使新农村规划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切实可行。

三、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地要更加重视发展农村经济,乡村组织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围绕“农”字做大做强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规模,拉长农产品产业链,引导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业领域的就业量;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既满足了农民的需求,也增加了农民就业的领域;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步伐,提高外出农民的劳动技术和技能,完善外出农民的维权机制和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做好外出农民工的就业信息、技能培训、土地承包、社会保障等工作;要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因地制宜地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小城镇的就业吸纳力等等。

四、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只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建设新农村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才能把农民中蕴藏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支撑。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做起,确保农民从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得到实惠。其次要继续坚持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尊重农民的财产权利,不断满足农民的物质利益需求。同时要自觉顺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势,完善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使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其三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其四要提高基层干部的领导能力。

五、新农村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归宿和目的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进行的新农村建设,首先培养的是“新农民”,只有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促进农村的生产发展,才能实现农村的“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既要注重“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等硬件建设,也要重视“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软件”建设,因为观念、制度、文化等软实力的价值正在受到越来越积极的重视,“软件”是“硬件”的“芯”,所以要从多方面加强“软件”建设。首先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特别是加强对成人的扫盲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次要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其三要创建新的治理模式和机制。

六、新农村建设要远近结合。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既要解决当前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情况,更要清醒地意识到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既反对急躁冒进,毕其功于一役的错误认识,更要反对不思进取、悲观失望的态度,而是理性对待这项历史任务,树立长期建设的思想,认真搞好长远规划,确立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脚踏实地地解决农村的实际困难,真正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惠泽广大农民,得到百姓认可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上一篇: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下一篇: 当前我国采取的补贴措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