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随记 | 明朝商业发展及其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随记 | 明朝商业发展及其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随记 | 明朝商业发展及其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商业发展在本质上仍然无法冲破以士绅阶层为主导的政治结构,虽然商人一味模仿和靠拢,但仍然侧面说明了士绅阶层依然掌握政治权利的主导权。

明朝的商业发展阶段,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较为特殊和敏感的阶段,因为这一阶段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是最大概率发展为资本主义。

同时期的欧洲,也是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之后逐步产生资本主义。

前者失败,后者成功,中西方差距在这一刻就逐渐拉开差距。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稳定国内生产秩序,出台了三条政策以恢复农业生产,进而希望实现提高税收和国力的目的。

然而,这几条试图恢复农业生产的政策间接导致了工商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反作用于国家政策的发展,最终使得明朝中后期商业的壮大。

商业文化的发展,冲击了当时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奢靡炫富之风盛行,士人阶层受到威胁,甚至把明朝灭亡的原因都归结于商业发展。

首先,明朝初年推行哪些政策间接促进了商业发展?

其一,人口迁移:经历了元末二十多年的动乱战争,百姓流离失所、居无定所,尤其是中原山东、河南、河北一带,更是人烟稀少、满是荒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朱元璋主持了规模巨大的人口迁移活动,强制把南方民众迁移到北方去耕种。

到了朱棣时期,这个通过内战上位的皇帝,人口迁移的目的不仅是恢复农业,而是受到永乐帝迁都举动的影响。

永乐帝也通过大规模人口迁移来充实北京、河南、天津等一带地区。

人口迁移无疑能促进农业生产,使得荒地得以开垦,粮食生产量快速提升。

然而,在这种大规模人口迁移中,许多人是在不情愿或者强制状态下进行的,这就使得迁移过程中出现许多逃民、难民和流民,为了不离开自己的故乡,他们宁愿逃走。

逃走之后就失去原有户籍登记,成为了居无定所的流民,失去土地庇护之后的这群人,自然就成为走南闯北的商人

其二,里甲制度:人口迁移之后的新地方,朱元璋在此实施里甲制度。

以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通过里甲制度来统计户籍人数,进而通过在籍人数去征收粮食税。

在明朝中期,国家税负加大,要求一户百姓所交的粮食越来越多,百姓就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削减自己的在籍人数。

换言之,他们冒着变成流民的风险,也不愿意多耕作、多交粮,自然也走上经商之路,里甲制度也名存实亡了。

其三,完善交通:朱元璋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帝王,这也是与他自小的经历有关。

从底层百姓出身的他。做了皇帝之后希望自己的诏令、或者编纂文书都能够直接传达到基层每一个百姓手中,因此产生了驿传服务系统。

所谓驿传,就是“五百里加急文书”,是古代重要的通信与交通制度,明朝陆地驿站中心是北京,向外扩散60公里设置一个驿站,修建了驿站与驿站之间的平整大道。

除了陆地驿站以外,朱元璋基于运输粮食的需要,重修了隋唐时期的大运河用作水路驿站,此时全国陆河两路的交通体系就此齐全。

同时,驿站也是在人口众多的城市所设立的,信息的流通伴随着商业的发展,相互促进。

总结起来,朱元璋和朱棣出于恢复农业生产和迁都的需要,进行大规模人口迁移,同时为了控制新地方的人口,推行里甲制度来征收税负。

这两项政策变相地提高了从商人数的增加,不仅能够提高粮食生产量,有更多剩余商品进入到流通市场。

全国交通体系的完备,也让商品流通更加便利,是明朝在背后推动了人货物的积极流动。

其次,国家政策是如何进一步刺进商业发展?

其一,捐纳制度的推广运用。在古代中国,并非是马克思所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而是上层政治结构决定了经济发展,明朝商业发展也正是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演变。

明朝中期的土木堡之变,使得明朝财政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沉重税负制度也无法进一步获得更多财政收入。

政府把目光瞄准了商人群体,通过“捐纳制度”,让商人付钱来获得进入官僚政治系统的机会,换言之就是“用钱换官”。

捐纳制度针对那些富有,且不想通过科举考试的商人,一来可以提高自身社会地位,二来可以利用进入官僚系统进一步谋取利益,形成闭环。

其二,推行“税收征银”制度。明朝中期,政府认为收税大部分都是实物粮食,不仅运输压力大,而且粮食容易出现损耗。

因此决定把实物粮食转换成征收白银。此时的中国压根没有这么多现成流通的白银,万历年间就开放海禁政策,放开海上贸易。

自从郑和下西洋之后大量白银开始从南美、日本流入中国。

百姓以往交税都是靠实物粮食,现在需要先把粮食运到市场上去卖,换成白银来交税。如此一来,商人便在其中有更多的操作空间以牟利。

最后,商业发展是如何冲击当时社会结构?

这本书名为《纵乐的困惑》,指的是商人富有之后,纵情享乐、奢靡之风盛行,对当时固守儒家文化的士绅阶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前文提到,商人可以通过捐纳制度来谋取官职,这与以往通过科举考试谋取官职的士大夫就相悖了。

士绅阶层本身自带的优越性,一下子就被“富得流油”的商人所冲击,那些苦读寒窗数十载的文人感到从所未有的困惑。

正是这份困惑,一部分头脑清醒的士大夫开始转变自己观念,对商人鄙视排斥态度开始转变,抛弃了自身商业的成见,走上了经商致富的道路。

此外,全社会攀比炫富风气的流行,明朝初期经济恢复之后,商品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奢侈品(华美衣服等)的出现,就是为了在阶层上做出区分。

商人为了实现阶层跨越,用文化嗜好接近和靠拢士人阶层。商业发展,进一步腐蚀了儒家的中庸文化观念,成为了他们忧心忡忡的原因。

诚然,商业发展在本质上仍然无法冲破以士绅阶层为主导的政治结构,虽然商人一味模仿和靠拢,但仍然侧面说明了士绅阶层依然掌握政治权利的主导权。

明朝资本主义的未能成功发展,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制于这个因素。

明朝风气社会变化_明朝社会风貌_明朝社会风气

上一篇: 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下一篇: 张首映:践行核心价值观 实现人生价值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