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专论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的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新常态的系列重要讲话,从国家战略发展高度,对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和科学内涵作了精辟阐释,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的坚持和发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智慧”。
社会生产力发展整体格局变化是判断经济新常态的基本依据
经济新常态的根本要求是“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的聚焦点和着力点。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的战略性判断,就是以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整体格局变化为基本依据,就是以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原则为基本前提和根本要求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运行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轨道,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新情况新问题愈加凸显。2012年12月,在党的十八大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从社会生产力发展新特征的角度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既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之后两年中,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整体格局上,如何以转方式、调结构为总体目标,缜密谋划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经济发展路线图,成为经济新常态的“问题意识”。
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并强调:“必须审时度势,全面把握和准确判断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新挑战的准备。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针对突出问题,主动作为,勇闯难关,努力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就是经济新常态思想的出发点,也是推进经济新常态的归宿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因而也没有改变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和原则,改变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式和途径。
作为经济新常态战略判断的基本前提,“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这一概括,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大原则的赓续,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的凝练,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基础是对社会生产力格局时空变化的遵循
马克思认为,社会再生产是“连续地并列地进行的”。对经济过程的时间连续性和空间并存性的考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方法。对社会生产力格局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及其综合性的科学把握,是经济新常态提出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我们的立场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切实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经济改革和发展进程中,既有过去“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也有现在和未来面对的“硬骨头”和“险滩”。在对经济发展战略性问题的判断上,要有一种既坚守已有成就和经验,又不断进取的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理念,要以社会生产力格局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变化的准确判断为基础。
从时间维度上看,经济新常态是适合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更替变化的内在逻辑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创造了当代世界发展的奇迹。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必然进入经济发展的拐点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节点。特别是长期累积的低端产能过剩要集中消化,加快发展中高端产业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出路;长期形成的主要以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以创新为核心的更为强劲的经济增长驱动力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从空间维度上看,改革开放后几十年间形成的国内国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的社会生产力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30多年来,对国际市场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但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贸易进入发展低迷期,我国出口需求增速放缓,经济增长动力势必转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和扩大内需上。
“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对我国生产力格局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变化的综合分析基础上,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的演讲中指出,经济新常态的根本特征,一是“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二是“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经济将更多依赖内需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三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经济增长朝着质量更好、结构更优方向发展;四是“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要放开市场“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看得见的手”。面对社会生产力格局的这一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清醒地意识到:“新常态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对我国社会生产力格局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状态及其综合性的精准分析和深刻理解,成为谋划经济新常态战略的主要依据和重要基础。
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特征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的深刻把握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指出:“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他还指出:“谋划和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从社会经济“长过程”“全过程”上,特别是从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的把握上,认识和判断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是形成经济新常态等一系列经济思想的基本着力点。
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对我国经济过程中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变化的分析中提出: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据此,会议认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的判断,是对“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概括的延伸,洋溢着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智慧”。
经济新常态对我国经济过程内涵的深刻理解,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的历史的和辩证的把握,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体现。2016年1月初,习近平在重庆调研时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新发展理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遵循原则、目标要求结为一体,深刻体现经济新常态“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的内在要求。
经济新常态本质上是对“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重大原则的体现和实现
在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问题,其中首要的重大原则就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重大原则作过多方面的论述。比如,从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意义上,提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根本目标上,提出这是为了“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关系上,提出“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在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从2014年7月经济新常态提出之初强调“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到提出“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说明经济新常态本质上就是对“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重大原则的体现和实现。
经济新常态是一个有着确定目标而又随着实践发展不断变化的过程。为引领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当前“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的根本举措。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谈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时,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提出必须下决心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的重要举措,就在于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推进经济新常态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的改革。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新常态连为一体,既强调供给的结构性改革又关注需求的结构性变化,既凸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社会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体现了“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大原则,是对经济新常态作出的与时俱进的新阐释。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SourcePh">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