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B)
唯心史观的缺陷1:只看到了历史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没有看到精神力量背后的物质动因。
唯心史观的缺陷2:只看到了历史发展中的少数英雄人物的力量,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2. 社会存在(物质)和社会意识:(B)
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对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不是绝对的迟、早、立刻)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相对独立性):
(1)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美国,列宁奴才、奴隶与革命家)。
(2)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现在存在的封建迷信思想)。
(3)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双向:促进,阻碍)。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
生产力:人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人和自然的关系。包括:
(1)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2) 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合称生产资料。
(3) 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不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生产关系: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
(1)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的,决定性的,是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的客观依据。(奴隶主、地主、资本家、全体人民)
(2)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3) 产品分配关系
关系:不可分割
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力、社会形式—生产关系。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社会发展第一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4.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B)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决定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设施:
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关、政党、军队、公安、法庭等政治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巨大,但不是无限的。它可以影响社会性质和历史进程,但不能决定历史的发展趋势(生产力决定)。
社会发展第二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5.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B))
社会形态: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一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资料
(冲刺阶段全)
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经济基础(骨骼)+上层建筑(血肉)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纵向看(时间上看):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横向看: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体制,又有各自的特点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为什么选择:
取决于民族利益
取决于交往
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6.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原因:
(1)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因素、社会发展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7. 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重要动力(C)
8. 社会革命是重要手段、重要动力(C)
9. 改革是重要动力(C)
10. 科学技术是重要动力(B)
推动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
变革
11. 现实的人及其本质
现实的人:不是抽象的人
人与动物相区别:劳动
人与人相区别: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非自然属性)
12.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是:
(1) 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 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
(4) 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 a.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