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难逃内卷?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

难逃内卷?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

难逃内卷?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在所有的地方,人们都讲“成绩”,都讲“KPI”,却很少讨论制定的标准是否客观公正,是否价值中立,也很少反思标准和社会心态是否加剧了不平等。

在所有的地方,人们都讲“成绩”,都讲“KPI”,却很少讨论制定的标准是否客观公正,是否价值中立,也很少反思标准和社会心态是否加剧了不平等。

原始平等社会_社会平等_维多利亚3大清平等社会

文丨FT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海娜

全文共2657个字

“内卷”这个词,人们说了好几年了。人们在某一个系统内拼尽全力,无望又努力地卷呀卷,接着开始有人逃出这个系统,接着社会上渐渐还衍生出它的反面词汇,“躺平”和“摆烂”,但是更多的人依然在不得已地“卷”。这一系列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人们为什么要“卷”呢?这个问题,我也想了很久,并且渐渐地认识到它的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

我们说人人平等,是从“天赋人权”的概念开始的,在法律权利上人人都是平等的。可是不得不承认,人生而“不平等”,是长久以来的社会现象。人类的社会经济不平等的现象,随着现代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会越来越严重。这种不平等反映在社会生活中,最直接的、最让人难堪的方式就是:尊严有价。

自媒体的时代让我们看到过去被掩盖的很多现象,也听到了过去听不到的声音。例如一些外卖员也经常发视频,从他们的视频中可以了解到,似乎他们对顾客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比如说“把垃圾带下楼”,这本来不是外卖员的义务,但只要顾客对他们态度好,他们不仅接受帮带垃圾,还可以“顺便”帮买其他物品。同时,他们也可能会因为拒绝这些额外要求而收到“差评”。点外卖的人似乎可以对他们颐指气使,随时威胁。他们努力工作,却未必受到尊重。人类的需求是多层次的,除了温饱,还有尊严。但是很多低收入的人,每天都过着缺乏尊严的生活。人们习惯以不礼貌的方式对待他们,城管对商贩随意呵斥,小老板也会对员工随意呵斥。我们说,劳动没有高低贵贱,而我们对待不同劳动者的态度实际上却贵贱分明,因为实质上“尊严有价”。

人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以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来决定如何对待这个人的态度,温文尔雅的、礼貌的,还是不屑一顾的、无礼的。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的尊严其实都是有价的,每个人的尊严都是有前提条件的。你不是因为是一个人而天然受到尊重,而是因为你的社会经济地位而受到尊重。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自然就会害怕失去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因为这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失去做人的一部分尊严。正因如此,人们也更怕自己的下一代阶层滑落。因此父母们倍加焦虑,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倾尽所有。

正是由于社会不平等,才让父母和孩子们付出高昂的代价,牺牲健康、牺牲童年的乐趣、牺牲亲子关系,去追求所谓成绩。他们不是傻,而是深谙这个社会的运行之道,他们内心深处对社会不平等有着深深的恐惧。所以,不平等的问题不仅和低收入阶层有关,而是和每一个阶层都有关,社会不平等的程度会决定每个人怎么想和怎么做。(据有关报道,中国基尼系数在2008年达到0.491,2020年降至0.468,贫富差距近年有所缩小,但依然严重。)

教育的“军备竞赛”曾经一度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接着我们看到了限制补习的一些政策出台了。可是虽然有一系列“限制补习”的规定,也几乎取缔了整个补习产业,但是有钱的人,依然有足够的经济资本去找到相应的服务,毕竟市场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供应,他们还可以让孩子利用学校假期去国外游学。此外他们拥有的经济资本也可以转化为文化资本,他们可以在很多场合为孩子创造非正式教育的机会,例如自然地参与精英人士的社交、轻易得到热门的实习机会、家庭和家庭的亲朋好友给予的其他文化方面的熏陶等,这些都构成了一个人的文化资本。可见,我们其实无法用限制补习行业发展的方式来取得平等。

那么这种不平等可以如何弥补呢?社会经济不平等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我们的社会应该尽力帮助所谓“后进者”。当一名学童,由于家庭经济和文化资本不足以支撑他获得足够好的教育的时候,正是政府和社会应该有所作为的地方。除了政府和社会的支援,人们对待“后进者”的心态也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很容易把一个孩子学业失败的原因归为“不够努力”,而很少衡量他们是不是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学习学校考核需要的那些知识,也很少反思我们是不是在考核一条鱼会不会爬树。在所有的地方,人们都讲“成绩”,都讲“KPI”,却很少讨论制定的标准是否客观公正,是否价值中立,也很少反思制度和人们的心态是否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不妨来想象一个较为平等的社会是怎样的。上高中走学术路线,考上大学,从事一份满意的工作,会受到尊重。走职业教育路线,取得执业资格,从事一份满意的工作,会受到同等的尊重。这份“尊重”之所以是“同等”的,不仅要体现在收入相差无几上,也要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体现在获得的社会承认上。平等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不附加任何社会经济条件的那种“尊重”。在这种社会里,人们就没有必要去“内卷”,随之“躺平”和“摆烂”也就失去了意义。

但是,我们看看现实中的职业学校,说真的,好评不多。上课睡觉,下课打牌,似乎是一种常态。很多人责怪那些学生学习动机不足,自我放弃,然而这些不都是整体的环境和机制造成的吗?为什么我们不去好好管理和激励这些学生呢?为什么我们无法让他们看到希望呢?我们一直以来唯成绩是论,评价人才的标准单一,不承认个体与生俱来的独特价值,而仅仅通过考试分类,让读职业学校的学生也觉得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从而丧失斗志,得过且过。带着这样的自我认知,处于这样的社会评价之下,阶级停滞和滑落就不是例外;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向上流动才是例外吧!

我母亲退休前是一名教师,她常常感慨,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着很多所谓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没有的优点。他们常常乐于助人,有责任心,善解人意,更重视情谊,也更懂得感恩。可是那些优点在我们的单一评价体系里,都无法转换成阶级跃升的资本。他们无法获得肯定,他们的优点无法增强他们的信心,他们收获的来自同辈和家长、教师的鄙视远比褒奖多得多。有人说,孩子一进职业学校就完了,其实是我们集体“谋杀”了这些孩子的前途。如果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能努力做到平等待人,平等地看待成绩不同的学生,而不是容忍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平等,那这个社会也会更加和谐吧!

曼德拉曾说:“教育是我们可以用来改变世界的最有力武器。”但是在做好教育的时候,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挑战就是社会不平等问题。努力发展经济,继续壮大实力,同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努力缩小贫富差距,改善社会不平等现象,才是解决“内卷”的根本途径。只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根源,才有可能解决它。

上一篇: 后疫情时代经济之未来的工作
下一篇: 科学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历史预测-马克思主义.doc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