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地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辛亥革命的近代史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辛亥革命的近代史论文篇一:《浅析辛亥革命》
摘要: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发生于列强大肆入侵中国的艰难时代,清王朝处于最为没落的时候,孙中山带领全国的爱国青年掀起了这场革命。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由传统的封建帝制转换为较为先进的资产阶级专政。虽然这次革命没有成功,但它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关键词:专政;民主;孙中山;成功;革命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1894年初,孙中山先生放弃了医学事业,面对中国的各种苦难,他毅然决然的投入到了革命事业中。这年,他拟写了《上李鸿章书》,提出了改革的纲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这年六月他在天津没有得到李鸿章的借鉴,上书也没有被采纳。为此说:“怃然长叹……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
1、民族矛盾加深1894年,发生了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900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俄国占领东三省,不久,日俄利益发生冲突,由日俄瓜分东三省。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进一步掠夺了中国的各项权益,加紧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侵略,妄图从精神上统治中国人民,以达到他们的目的。
2、“新政”的失败1901年一月,清政府颁布所谓“整顿政事”的上谕,为了适应国内改革力量的强烈要求。但是新政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一些民族资产阶级心怀不满,还有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已经感到无可忍受,对清政府不抱任何幻想。
3、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他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所以就形成了一批拥护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新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有关。
二、辛亥革命的经过发展
从1895年至1911年间,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十次的起义,而其他革命组织自立军、光复会等亦发动多次起义。这十多次的起义虽仅昙花一现,但却在全中国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1895年,爆发了第一次广州起义,但是由于事机泄露,第一次广州起义宣告失败,孙中山及杨衢云则被清廷通缉。此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宣传革命筹集资费;1900年爆发了自立军起义,失败后多数领导者被杀头;1900年孙中山领导了惠州起义,起义军因粮绝弹尽而解散。孙中山被台湾日本当局送离境,回到日本。在此后的十年中爆发了大大小小的革命无数次。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第二次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颁布了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定为政策”上谕,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保路运动,要求清政府“收回成命”。以四川最为严重,于是从湖南调兵过来镇压,造成湖南防守空虚,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十月十日,驻军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一月之内,有十三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十一月初十,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一月三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二十八日,各省代表会议改组为临时参议院,成为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然而,由于革命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果实终究被军阀势力所窃取。
三、辛亥革命的影响
1、政治影响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的革命,它彻底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开辟了中国的历史新纪元。虽然后来遭到北洋政府的压制,出现了张勋复辟和袁世凯称帝,他们不能颠覆人们心中的民主观念。
2、经济影响南京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工商业发展的规章制度,颁布了若干提倡和保护工商业的法令。制定了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策,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刺激了人们发展民族工商业工业的热情,鼓励人民兴办实业,从事农垦;奖励华侨回国投资;要求各省成立实业公司,鼓励民间成立实业团体。在革命政府的奖励、推动下,一个兴办近代工业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来临。但是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3、文化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出现了大量的新思想。
4、社会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传入了更多的西方物品,丰富了人民的业余生活。但是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大量战乱及军人政治才使传统拥有知识和功名的士绅官僚力量渐衰,代之而起的是具军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恶霸。辛亥革命对于十八世纪后的人口剧增,清末的土地兼并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经济侵略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
总结:总的来说,虽然辛亥革命到最后是失败了,但它的作用是巨大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革先驱者所留下的不能泯灭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辛亥革命将会作为一颗明亮璀璨的明珠永远的记录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
参考文献:
1、陈晨:《孙中山轶事》,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年,第242页
2、任知:《话说中国史5》,北京,燕山出版社,第136页
3、李江源:《小细节大历史——辛亥革命前后》,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第127-129页
4、吕思勉:《中国史》,中国华侨出版社,633-636页
5、田闻一:《泣血惊魂:辛亥革命新津侯宝斋》,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129、152、166页
辛亥革命的近代史论文篇二:《论辛亥革命》
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既是一场革命运动,又是一场政治革新运动,同时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1]但是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是的花,可以看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充分的暴露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虽然它失败了但它开历史之先河,指明了中国今后应该走的道路。
关键词:辛亥革命 运动 意义 道路
一、辛亥革命的过程
1911年5月,清政府唯帝国主义之命是从,将从中国人民手中夺得的权利拱手献给帝国主义,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怒。与铁路国有直接相关的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人民强烈反对出卖路权,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在清政府全力应付四川保路运动的时候,湖北新军中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乘机发动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轰轰烈烈的一幕。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得到了连锁反应,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行动起来。至11月底,全国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有14省。武昌起义之后,立宪派纷纷表示赞成革命,这也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省起义过程中表现了高昂的热情。新军士兵、会党群众、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城市贫民、海外华侨、爱国士绅、少数民族都作出了贡献。中国的政治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沸腾局面。1911年十一月初十,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三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二十八日,各省代表会议改组为临时参议院,成为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2]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然而,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妥协告终。孙中山曾沉痛地说:“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3]
二、辛亥革命的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2)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主义民主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3)新式学堂的兴起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4)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是思想武器;(5)上海和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6)民主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7)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在帝国主义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这是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而且《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严禁中国人民和清朝官吏进行各种形式的反帝斗争,表明清王朝成了“洋人的朝廷”,使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合流和进一步发展,这是辛亥革命发生的具体原因。清政府“新政”和“立宪”骗局及镇压保路运动激化了这些矛盾,使之成为革命的直接原因。
三、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起的一个伟大里程碑。”[4]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四、辛亥革命的经验总结
首先,在政治上,辛亥革命敢把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拉下马,封建专制制度不能统治中国,并且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也不能领导中国,故需探索民主共和制度,以引导中国走向富强。辛亥革命把反动的封建帝制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为此后的革命积累了经验。它引领的政治风暴使一切专制的制度无法占领地位,也许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尚未形成,但中国人民心深处的民族独立,人民民主的政治理念已经形成。
其次,在经济上,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腾飞,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引向了近代化的发展。在革命政府的奖励、推动下,一个兴办近代工业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来临。虽有些措施不切实际,但深深影响了中国,有着不可估量的生命力。它也引导中国向工业化之路发展。
再次,在思想文化、社会习尚上,辛亥革命也开创了一代新风。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新思想,开始吹拂古老的中国大地,砸碎了“忠君尽道”的封建专制文化的枷锁,人们开始用新的道德观念核心的价值观念思考问题认识社会,封建道德日益为人民所遗弃,思想界得以解放,为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党崛起承传中山先生志业奠定了思想根基。
总之,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经济近代化、文化自由化,对中国的现代影响深远。
五、结论
辛亥革命及其后的斗争最后都归于失败,但它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和启示,要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必须寻找新的革命思想、新的革命政党、新的革命力量、新的革命道路、新的革命前途,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工人阶级的迅速壮大和工人阶级运动的发展成为新的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中国新的领导核心。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新民主主义时期。
参考文献:
[1]引自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p67
[2]引自《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p325-326
[3]引自《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教案(选修3)p19
[4]引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p112
辛亥革命的近代史论文篇三:《浅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摘 要: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社会进程中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起点,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来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辛亥革命;社会发展;积极作用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一次真正意义上具有现代化特征的革命,这一革命一改传统中国“改朝换代”格局,在各方面予中国社会以新特质,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转折点。其后,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西方思想大量涌入,社会观念巨变,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日趋现代化,社会习俗、社会面貌开始现代化。革命虽未给中国社会带来根本变革,但打开了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之门。
一、对政治发展的积极作用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新方向。对中国新旧政治发展进程,尤其为政治权威合理化、政治文化世俗化、政治参与扩大化等提供保障,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次大飞跃。这既是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结果,也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一大发展,推动着中国政治迈向新的方向。
(一)建立现代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带来了国家政治结构近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变动。君主专制在中国绵延两千多年,历代政权的更迭并非革命,只是改朝换代。“原有政权的崩溃并非意味着造反者希望变更体制的运作规则,认可关于政治合法性的新政治价值准则,仅是对效忠对象的改变。”[1]人民饱受剥削,毫无政治权利。民国临时政府在《宣告各友邦书》中指出:清朝君主专制政府,“据无上之权,施非礼之抑勒,裁制民权,抗违公意。我中华民国之智识上,道德上,生计上种种之进步,坐是迟缓不前”。[2]亥革命在反封建统治的同时,破天荒第一次要求建立一个崭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把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并举。宣告封建君主专制的结束,同时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二)开启中国政治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是政治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目标和过程,是多因素交融的结果,皇权至上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中心,专制是传统政治的基本特征。共和国的建立,宪政的实施,政党、国会、总统、司法等新制度的出现,形成了中国政治新的架构。总统制、选举制、任期制、多党制等现代政治的确立,使中国政治走向成熟。专门化职能机构的建立,如法律、军事、行政和科学等部门都比传统政治成熟。
政治多元化是政治现代化的精髓,革命使民众现代政治观念启蒙,使民众政治参与扩展。中国人“向来多有不识为主人,不敢为主人,不能为主人者,而今皆为主人矣”。[3],在民主政治的倡导下,民权弥张,民意弥达,平等自由之风涌起。民主和宪政的实践,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民心,自我政治实现意识萌生,现代国家观念初步形成,固守君主立宪政体的梁启超也感叹:“共和之局既定矣。” [4]共和体制的建立打破了传统社会政治保守,被少数人控制的状况,使得权力逐渐从贵族扩大到上层资产阶级、下层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工人阶层,极大地扩大了人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范围,有利于吸纳和动员新的社会势力参与国家政治活动。
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中国是一个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革命前夕,民族工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下,发展缓慢。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给民族工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政治条件。
(一)采取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
临时政府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放在富强的重要位置。《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明确指出:“亟当振兴实业,改良商货,于国计民生有所裨益。” [5]
临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成效明显。首先,保护私有财产及经营自由,《临时约法》明文规定:“人民有保护财产及营业之自由。”其次,保护工商业,鼓励人们兴办实业。在中央成立实业部,专门负责管理农工商矿渔林牧猎及度量衡事务,监督所辖官署,各省成立实业司,管理地方经济事务。再次,拟定《商业注册章程》,使工业创办有法可依。同时还参照国际惯例,最大限度地减免各种赋税,取消清政府时期规定的注册费等,允许各厂商自由申报、自由注册,大大方便了各种实业的创办。
(二)制定促进工业发展的方案
为促进工业发展、振兴国民经济,1917年至1919年,孙中山通过调查研究,制定了中国第一个工业化方案—《实业计划》。在《实业计划》“自序”中指出:“此事为实业计划之大方针,为国家经济之大政策”,“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发展实业之一事也”。方案内容有:提倡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共同推进中国的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交通运输业。孙中山把现代工业区分为“关键及根本工业”和“本部工业”两大类。“关键及根本工业”指交通运输、机械制造、采矿、冶炼等生产资料部门;“本部工业”指能直接满足人们衣、食、住、行及其他文化生活需要的消费资料部门。极大地带动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民族工商业者投身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热情,出现了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春天。
三、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波及范围最广、动摇传统根基最深的变革,对 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现代生活观念的树立
革命前,受西方思想影响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率先否定封建式生活方式,宣传资产阶级新 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都为改革传统 社会观念大声疾呼,在婚姻、礼仪、女性解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见解。20世纪初,全社会掀起了批判旧观念、创立新社会、树立新生活观念的热潮。革命后,剧烈的社会变革带来社会观念的巨变,是社会“启蒙运动”的深化。
革命打开了中国社会观念和意识转变的闸门,马克思说:“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 [6]民国建立后,人民对各事物均冠以“新”字,以显示别于旧时代、旧社会。出现:“君主之命已终,世局统统归共和。”[7]
(二)传统制度与旧思想的解体
临时政府“扫除了中国旧官场讲排场、摆架子的恶习,也减除了一些官僚式的繁文缛节,无论官阶大小都着同样制服”。[8] 临时政府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代替了清政府的黄龙旗,以十八星旗为陆军旗,以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内务部“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向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仰内务部通行各省都督,转谕所属地方,一体知悉。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 [9]孙中山还在命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的公函中指出:“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他主张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号,并提出:“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庭恶称。”[9]这些都是与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变化。鲁迅曾多次说:“他感谢辛亥革命,就是因为从此可以不带辫子而自由自在。”[10]
个性解放、人人平等、女子参政、易风革俗等新观念充斥着变革中的社会,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冲击着传统家庭道德观念及旧的伦理纲常。临时政府提倡平等观念、人权观念、自由观念等,力图培植起一种较为普遍的理性生活观念,反对封建主义的人生观,废止早婚和病时结婚,提倡少生儿女,废缠足、穿耳、敷粉之习;反对封建主义的宗法、宗族和家庭观,提倡个人自由独立,家庭成员间平等。
(三)新式 教育的推行
蔡元培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和,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11],否定了“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主张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新式教育的提倡与实行,社会思想文化和社会启蒙深化。
结语
辛亥革命实现了推翻封建帝制及建立民主共和制这两个目标,改变了中国历史 发展的基调,使社会跳出了传统的王朝更替、治乱循环的怪圈,使民主、共和、法治等新思想、新观念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的共识,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使此后一切独夫民贼复辟帝制企图都归于失败,民主主义思潮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的辛亥革命虽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其积淀的财富却永存,功绩值得永远铭记。
参考文献:
[1]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张涛.辛亥革命——传统政治现代化的方式[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五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5]临时政府公报[Z].第27号,44号,7号.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天翼.共和政体之沿革[J].进步,1912,(1).
[8]李书城.辛亥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C].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册.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
[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10]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1]蔡元培.蔡元培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