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卷 第 3 期2005 年 7 月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Vol.18 No. 3Jul. 2005简论社会协调发展①于仁松烟台大学 党委宣传部 山东 烟台 264005 摘 要目前社会协调发展理论研究中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 这需要重新反思社会协调发展的概念 分析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 并探索实施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关键词社会 协调 发展 社会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B 03 K 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94 2005 03-0264-04一 建国以来 我们一直强调要在协调发展的原则指导下制定社会发展战略 但关乎协调发展的社会整体发展观一直未能形成。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 我们一直奉行 “非均衡” 发展战略 更使得人们忽视了协调发展战略。只有当社会发展出现严重失调 导致一系列问题时 人们才把协调发展作为一种纠正偏颇的手段而提出讨论和运用。因而长期以来 协调发展没有被确定为社会发展战略 协调没有作为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 而是放置于发展之后的一种修正 协调与发展没有处于同一时空结构 而是处于分离状态。
人们只是对发展抱有崇拜心态 但对于什么是发展、 怎样发展、 发展是为了什么等这样一些根本问题则不作思考和研究。其结果不只是在理论上对协调发展研究不够在战略上协调发展的措施不多 在实践上协调发展的效果不突出 以至于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时 就明确指出我们最大的失误就是一手硬一手软 而没有协调发展。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 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 并提出了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的具体目标和任务。这一科学发展观 真正的意蕴就是协调发展。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 党中央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 又是对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综合而言 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一个协调有序的社会。综合既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 不仅理论界对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不够 而且在已有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 主体缺失。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 “只是从客体方面” 即只从社会结构和功能方面研究协调发展 而忽视了人的地位和作用。
把研究的对象只看作一个自然过程 而没有看作历史过程。第二 虽然在一般意义上提出协调问题 但研究的对象往往局限于特殊的领域 从哲学的高度进行理论分析还不够深入 往往从单一的学科角度 根据特殊观点评价协调或失调现象。第三 以往的研究更多地表现在对具体的实证材料的收集上 而对社会发展中的协调关系的研究较少 把对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停留在对失调事实和现象的归纳上 这种研究虽在一定意义上是必要的 但也导致了对协调发展的① 收稿日期2005 01 19作者简介于仁松 1960 男 山东乳山人 烟台大学党委宣传部副教授 从事哲学研究工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