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心理学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

心理学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

心理学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百万亿人民币,成为全球经济第二,我国从封闭性的社会逐渐向开放性社会发展。但是

心理学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百万亿人民币,成为全球经济第二,我国从封闭性的社会逐渐向开放性社会发展。但是,城乡二元不平衡、贫富差距、教育文化的不均衡等矛盾突出,公共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影响社会稳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涉及性格、人格、人际关系、情绪等多个领域,通过心理引导,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一个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环境,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并缓解个人与社会的矛盾,降低群体恶性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心理学;社会和谐发展;积极作用

2004年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化解社会矛盾,协调人民内部关系。在社会急剧变化过程中,每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都会受到巨大冲击,在工作、学业、生活、情感等方面压力下,都需要不停地调整心态,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1]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个人心态失衡、心理失常等问题,导致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成为社会不和谐因素。将心理学引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可以对社会价值观形成科学指导,为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提供参考;倡导人们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和社会公共安全事件。

一、心理学与和谐社会

1.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心理影响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认知活动的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特点。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情商、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与家庭、健康、教育、社会等关系密切。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医学等学科交互交叉形成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与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密不可分。心理学从1879年脱离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性学科,并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行为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多个分支,心理学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和认知,并将其运用到人际关系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的行为推断心理活动,帮助人们获取外部世界信息,从而获得准确的认知,改善人际关系。心理学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研究主要指导着人们各项工作,应用心理学可以直接作用于实际工作。[2]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和心理特点,推出营销策略,提高销售业绩。2.和谐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提出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3]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各系统、各阶层的和谐、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以及国家与国际社会的和谐,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我党在长期实践活动不断完善执政方针、提高治理能力的体现,体现了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是中国应对外部挑战、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举措。

二、和谐社会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

1.价值观功利化随着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少人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逐渐趋功利性,唯利是图。一些企业为了谋取个人利益,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在食品中添加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防腐剂、香精等化学物质,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在追求利益至上、金钱至上的环境下,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社会道德滑坡,诚实信用、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等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一些人贪图享乐、纸醉金迷,涌现了炫富潮,丧失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节约美德。2.社会焦虑普遍在市场经济环境,社会竞争加剧,整个社会焦虑盛行。中年人在高房价、高工作压力下,害怕失业,家里失去经济来源;高校不断扩招,导致大学生人数不断上涨,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超过700万,很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局面;公务员在反腐高压态势下,小心翼翼。各类新媒体的传播下,草根逆袭、白手起家、大学生创业成功等励志故事,冲击当下很多年轻人,在学业、工作、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压力下,很多人呈现了焦虑状态。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一些人产生了心理障碍、精神疾病,从而出现了一些极端事件。[4]近年来,社会自杀率显著提升,心理问题逐渐成为社会性的问题。3.社会群体性不满情绪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新旧观念交互碰撞,一些人容易出现一些情绪偏激行为。根据网络统计,互联网除娱乐、情感话题外,最受关注的就是贪污腐败、贫富差距等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存在的“仇官仇富”心理,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风气,导致社会上的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存在大量非直接利益冲突者。2020年12月,湖北省荆州市一名男子长期没有固定工作,生活经常入不敷出,看到有钱人出手阔绰、衣着光鲜,产生仇恨心理,一夜之间砸坏30辆豪车。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贫富差距,这让社会个体心理失衡,产生了过激行为。[5]

三、心理学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

1.心理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指导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目标和途径,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要求政府要创建和谐活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社会公民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说明党对心理健康高度重视,将促使我们从国家角度探索心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个人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6]将心理学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充分发挥心理学学科优势,为个人、社会、国家制度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从个人角度分析,心理学通过一系列理论知识和方法,可以解决个人情感、情绪、思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让个人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类问题。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解决他们生活、学业、情感方面的困扰,建立长远的职业规划、积极的恋爱关系和家庭观念,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一些特殊职业,比如飞行员、医生、公务员、教师等长期处于工作应激状态,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比较大,需要建立行业心理准入支持体系,为人才选拔提供参考。

从社会角度看,心理学与历史、文化等学科联系紧密,其与心后者融合,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和一定历史时期的人文背景,可以为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从国家角度分析,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社会机构深刻变革,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各类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公共安全越来越突出。[7]在遇到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心理学可以从行为人的言语、行为、状态判断其心理状态,缓解其情绪和激动心理,从而有效制止行为人过激行为,维护社会公共安全。通过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心理因素、认知机制和行为特征,建立相应的社会心理和谐模型,为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心理学者及时干预,让灾区的群众克服恐慌心理,震后及时开展新生活。2.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新领域,它强调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并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幸福,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心理品质,促进人的健康和谐发展,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身上如有勇敢、智慧、公正、卓越、爱心、严于律己六种美德,创造力、好奇心、洞察力、诚实、善良、公平、宽容等二十四种积极人格特质,便可以提高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消除不良情绪,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积极人格特质是在对个体现实能力的激发和潜能的挖掘中形成的,如果个体潜能的发掘变成一种习惯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则个体容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8]俗语说,与积极的人在一起,可以让人心情高昂;与消极的人在一起,让我们愁绪满腹。3.缓解社会矛盾人是情感、思维和行为的结合体,心理学家认为个人的情感和行为一定程度上由个体对外界的认识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反应。如果一个人的认知受本能驱使,那么在日常待人接物、处理事务的时候,往往无法保持理性,而是根据自身的喜好。由于人的思想观念的差异,在交往过程中,容易激发各种矛盾,而矛盾的冲突就是利益的冲突,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科,通过心理学相关理论、方法,可以满足个体之间的心理需求,解决个体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用更加和平的方式处理问题,从而避免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现代人生活压力普遍大,高房价、通货膨胀、教育医疗等费用让整个社会压力增大,患有心理疾病或精神问题的人数逐年增多,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社会群体事件、社会暴力等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频繁发生,个人心理问题和社会心理问题逐渐成为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

造成恶劣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个人的心理障碍,个人的人际关系、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问题导致的个人应激行为。[9]因此,想要加强公共安全治理,降低群体恶性事件的发生,首先要分析社会重点人群的心理障碍,有针对性地疏导,并进入学校、企业、社区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个体自我开解,努力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确保个人和社会的和谐。4.提高社会软治理能力社会治理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和个人等各种主体通过平等对话、合作、沟通协商等方式,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社会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的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施高度集权式的管理模式,行政权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政府存在缺位、越位现象。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公民意识开始觉醒。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逐渐向服务型政府发展。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单元,社会事务的处理需要涉及各方利益。[10]在处理过程中,需要通过心理学发现社会问题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并积极改进治理措施,解决社会矛盾,提升社会软治理能力。

四、结语

心理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体系,将其应用在和谐社会建设工作,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指导,引导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创设真诚、善良、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马维宁.论心理学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J].赤子,2018(5):189.

[2]苏禹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辨析[J].文渊(小学版),2019(1):768.

[3]胡瑜,张帝,徐淑慧.青少年公益的影响因素及其社会功能分析:基于心理学视角的实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8):218-225.

[4]苏新勇,吴雪萍,张琦.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残疾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韧性培养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6):29-30.

[5]奚春华.积极心理学融入社会主义和谐社区构建路径研究[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2):74-79.

[6]石夏菲.构建“和谐公交”社会治理方案[J].区域治理,2019(47):52-54.

[7]茅飞珠.心理学视角的领导干部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J].现代交际,2020(21):237-239.

[8]杜晨.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J].现代交际,2020(17):47-49.

[9]古淑青.心理学视角下和谐亲子关系建构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148-150.

[10]王姗姗,李芳.社会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探析[J].科技风,2020(18):254-255.

上一篇: 主要社会关系填写范文(汇总4篇)
下一篇: 广东省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