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河南商丘籍民工李学生在浙江温州为抢救遇险儿童英勇献身,他牺牲后社会各界对其家属真情回报。这一爱心传递被称为 “李学生现象”,在社会上持续引发热议。“李学生现象”和“李 学生精神”被认为是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所需精神的很好诠释。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奉献大于索取的社会。“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是美好的人生追求,也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广大青年要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 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自觉服务祖国,无私奉献社会,艰苦奋斗,不懈进取,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的青春、永恒的青 春。 ”胡锦涛同志在共青团十五大会议上所作的重要...全部
河南商丘籍民工李学生在浙江温州为抢救遇险儿童英勇献身,他牺牲后社会各界对其家属真情回报。这一爱心传递被称为 “李学生现象”,在社会上持续引发热议。“李学生现象”和“李 学生精神”被认为是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所需精神的很好诠释。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奉献大于索取的社会。“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是美好的人生追求,也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广大青年要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 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自觉服务祖国,无私奉献社会,艰苦奋斗,不懈进取,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的青春、永恒的青 春。
”胡锦涛同志在共青团十五大会议上所作的重要论述,为了正确理解与把握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提供了思想指针。今天,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种分配制度和我们所提倡的奉 献并不矛盾:因为我们国家的任何分配方式,都不可能是对“全 部产品”的分配,而是在做了包括社会积累在内的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之后的分配,这种必要的社会扣除和劳动者交纳的各种税收,就是个人的创造和所得之间的差额,就是对社会的奉献。
深圳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谈到爱国主义教育时说:“去年,我们村平均每人纳税13000元,这就是我们的爱国主义。”是的,这是 爱国主义的一种体现,奉献美德的体现。也就是说,奉献并非高不可攀,它主要体现的是给予者的态度。
奉献与情感、信念及情境相关:人对于自己敬重的、热爱的、信赖的人或事物都会乐于奉献;而特殊的情境也会激发人的奉献精神,特别是危难之际。对有养育之恩的父母、对服务于己的他人、对赖以为生的职业, 缺少恭敬之心、感恩之情,是当今一些国人缺少奉献精神的重要 原因。
我们缺少“我拿什么奉献给你”的反躬自问的态度。现代社会,劳动分工越来越细,人的生存发展与他人的关联度越来越高。离开大自然的赐予,离开他人的付出,人就难以为生。不管 你承不承认,我们能够活着,能够幸福地活着,是因为我们始终 在获取: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大自然赐予我们土地、阳光与空气,家人、朋友给我们关爱,职业令我们得以谋生,我们无时无 刻不在享用他人的劳动成果。
获得就要付出,从这个意义上讲, 奉献他人、奉献社会理所应当。当然奉献并不意味着不要个人的正当利益,不要个人的幸福。它主要是讲一种精神,也就是在公与私、义与利、奉献与索 取之间,把前者放在首位。
我们的社会是按劳分配的社会,我们每个人付出多少劳动,社会应当会按一定比例回报给劳动者,这也就是我们向社会索取的正当利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无节制的 索取,一个只索取不奉献的人,一定是一个不受公众和社会欢迎的个人主义者。
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 会。
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奉献,并且是奉献大于索取J在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里,请您假设一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张 大嘴巴狠命地吞噬,不顾一切地索取,那将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社 会;只有当一个人的奉献大于索取时,他的高尚之处才能展现出来,只有当我们每一个人的奉献都大于索取时,整个社会的物质 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才会凸现出来。收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