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性教育”入法:社会观念转变的第一步

“性教育”入法:社会观念转变的第一步

“性教育”入法:社会观念转变的第一步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经表决通过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后文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

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经表决通过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后文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其中第三章第四十条明确指出:

“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性教育”一词正式纳入其中,代替曾经的“青春期教育”、“防性侵教育”等提法,成为法律规定的教育内容。

观念社会化是什么_社会观念_观念社会与产业链

最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我们还记得,北师大出版的含性教育内容的《珍爱生命》因为家长的举报与舆论压力而被迫下架……

艾滋病患者遭受人格上的偏见与攻击……

违法影像资料及刊物成为一些青少年了解性相关知识的主要渠道……

在探讨中国有多少女性只能用散装卫生巾时,依然有很多人甚至对卫生巾、卫生棉条一知半解……

谈“性”色变,是过去家庭及学校教育中比较常见的情景。

一个生命体正常的的生理机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却成为一种谈论的禁忌。中国性教育的缺失,长期以来已经呈现出了诸多弊端。

儿童受到性侵而不自知,青少年缺乏安全意识而受到生理伤害,成年人缺少相关知识而感染疾病、影响健康。

当然,这样的伤害在更多时候是一种隐痛,这种隐痛让人在青春期中好奇又羞愧,为犯罪者提供便利,使受害者对自己所受的伤害一无所知,或者缄口不言。

法律作为社会的先行者,将这层隐痛揭开,为性教育正名,在这种社会氛围下戳破了“房间里的大象”。

法律的正视,无疑是对修复社会病态心理的有益引导。对性的正确认识是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性教育更重要的,是能从心理上达成对生理的全面了解与接纳,让人了解作为生命体存在的自己。

从“防性侵”到“性教育”,更有“防患于未然”的深层意义。

曾经的防性侵是被动的,是面向潜在受害者的,而性教育是主动的,是让未成年人正视自己的生命历程,是面向全体未成年人的。

就如消防安全教育,除了火灾来临时如何应对,更重要的是对于用火用电常识、火情预防相关的教育。

性教育终于不再畸形,而是真正意义上被纳入了安全教育体系,与其他安全教育拥有了平等的地位。

从源头上的社会整体认知层面来提高安全意识,既可以帮助未成年人规避可能的性伤害,又能减少潜在的未成年犯罪。

性教育之路任重道远,性观念转变道阻且长。

性教育纳入法律体系之后该如何落实,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

如何避免形式主义?如何与社会阻力博弈?如何界定出版物及影像资料的内容是否健康合法?如何在青少年各成长阶段真正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

对性的认识是全社会共同形成的,因此落实性教育更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配合。

修订法律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只有全社会广泛的参与才能将方案具体化,让立法者的良苦用心真正落到实处。

上一篇: 凯里市司法局:发挥律师作用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效
下一篇: 表彰名单来了!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和优质服务先进个人是他们!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