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我参加了全县教育信息宣传工作培训会。为期两天的培训会内容丰富,请来了省市县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来给我们传经送宝。尤其是《湖南教育》编辑部主任江新军的关于人物通讯写作的讲座,让我感触良多。我结合他的讲座,又反复阅读了《烛光奏鸣曲》这篇人物通讯报道,从中领会到了一些人物通讯的写作技巧。
一、标题要新
“让标题动起来”,这是此次江主任对我们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有了一个标新立异标题,才能更好的打动读者的好奇心,更加迫不及待的想了解作者所写的内容。《烛光奏鸣曲》这篇人物通讯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二、采访要深,感情要真,细节要特
通读《烛光奏鸣曲》这篇人物通讯,令我对文中的主人公无比感动和敬畏,多次让泪水侵湿了我的双眼。在当今这样的一个年代,有这样一位扎根于偏远山区几十年,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却又不失大胆创新的好老师、好校长——刘让贤。他的形象在我的心中蓦然高大,是当今社会我们学习的楷模。对于笔者深入的采访,和抓住细节的描写印象深刻,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文中关于写赵元德转学来到什巴小学的情景:
严寒天气,还只穿着单衣单裤,脚上的胶鞋破开了洞,冻得瑟瑟发抖。刘让贤见了,心里一酸,眼睛热辣辣的发潮。他脱下了妻子刚刚给他缝制的新棉衣,紧紧裹在元德的身上。那一刻,赵元德涕泪浑然,教室里安静极了。刘让贤顶着风寒赶了30里路回到家中。妻子见他只穿毛衣,冻得脸色发青,牙齿打架,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你的棉衣呢你都多大岁数了,还不知道爱惜身体……”
还有一段写刘让贤回家拆二孩子的床时的情景:
又是一个周末,小巷里响起马蹄声。孩子们惊呼:“妈,我爸又赶着马车来了!”
果然,刘让贤在妻子的耳边嘀咕几句,就动手拆老二的床。
“爸,你拆我的床做啥哩”
“尕娃,你不知道,席老师连睡的床都没有……”
当描写刘让贤在校的生活状况时,是这样写的:
山上缺柴少菜难为炊。刘让贤一天三顿不是茶水就馍馍,就是清水白菜煮面条。周一早上从家里带来的馍馍,吃到周末,早已干硬如铁。开水泡一泡,撒点盐末,也就下了肚了。
这些对于人物的细节描写,是通过多方面的、深入的采访,倾注感情才能写出来的。
一篇新闻通讯,将一个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写的如此真切、感人,与笔者的精细构思,突出细节,感情真切是分不开的。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教育信息宣传工作者来说,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和启发,也激励着我们更好地去干好这项工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