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了《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作为一个几乎逢片必看的影迷,觉得剧情、画面、细节都不错,观影感受轻松愉悦,挺好看的,完全值回票价。
但是电影院里只有3个观众,典型的好看不卖座,有点可惜。
看过后,因为对电影涉及到的故事不太了解,回家后查了一下,发现网上介绍的角色姓名与我刚才在电影里看到的不同。
比如主教练,电影里的名字叫“戴敏佳”,网上的介绍叫“蔡新华”;电影里乒乓队员黄昭、龚枫,网上介绍的是“黄涛、丁枫”;电影里的白民和,不知道是网上介绍的哪一位,而网上介绍的“刘国亮”,我对不上是电影里的哪一位。
在有点沮丧自己过于眼拙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之所以面临好看不卖座的尴尬,是因为真实。
人们追求真善美,但是有时候会拒绝显而易见的真实。电影一般是因为未知和悬疑,才吸引观众走进影院一探究竟,津津有味看下去,甚至看完后还在回味和分析电影里的情节。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之所以好看不卖座,吸引不了观众,可能就是因为很多观众觉得对这部电影反映的真实事件比较了解,对人物原型比较熟悉,缺乏神秘性,所以就失去了探究的欲望,觉得剧情和结局大概就是自己心里想的那个样子吧。
而我觉得好看,是因为影片修改姓名以后,人物的真实性被遮盖,故事的未知性就增强了。如果电影中人物的名字还叫“蔡新华”“刘国亮”,那我肯定在看的过程中会联想到电视直播中他们的真实形象,也就不会回到家还在查资料一探究竟。
真实题材拍成电影,除非事件本身像《英雄机长》一样惊心动魄,否则很难通过虚构情节,让剧情变得更加精彩。因为要考虑现实生活中人物原型的感受。即使是赞美,也会把人物原型置于观众的视角下,难免有各种评论。
即使没有观众的评论,电影本身是否卖座,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大众是否认可该事件,也会给人物原型带来压力,这种压力传导到剧组,就会影响到公映排片和修改剪辑,不可避免地又对观众是否进场观看带来影响。
在剧情、人物缺乏想象空间的情况下,《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就会在主观上被认为通过渲染情怀、夸大细节来丰富过程。
所以,拍这样一部真实度很高的影片,是一种极大的挑战。然而,这确实是个好题材。乒乓球是国球,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国乒乓在全世界长期以来是毫无悬念的王者。
但是,没有什么事情是理所应当的,90年代中国男乒从低谷重回巅峰,这段艰难中拼搏的历程令人感动,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集体智慧和顽强拼搏。因此,也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面对这种因真实而带来的困境,让电影回归电影本身才是正道。《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可能意识到了真实带来的尴尬,把人物的姓名进行了修改,或许也能像电影中一样实现绝地反击。
作为影迷,走进影院,能够有一种观影的愉悦享受,我觉得就值回票价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