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13班
雷杰 林雨欣 李方丁 邓凌艺
曹雪芹在第一回交代了编撰《红楼梦》的原因:“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由此可见,作者想要以一支饱蘸辛酸泪的笔,追忆生命似水年华里的如花美眷。在“满纸荒唐言”的《红楼梦》中,作者满怀深情地追述了平生所遇之女子,描绘了一幅又一幅笑靥生动、富有生命灵性的金陵女子图鉴。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意盎然的大观园中,去感受和体会红楼梦中人的才华、性情和风姿吧~
林黛玉:堪怜咏絮才
林黛玉这一形象,为中国文学形象的天空增添了一朵美丽旖旎的彩霞。
她气质出众,如同一朵“风露清愁”的芙蓉,亭亭地伫立在澄澈碧绿的水波之上。
小时候,父亲林如海曾经为黛玉聘请过一个塾师贾雨村,贾雨村就曾如此评价林黛玉:“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一句“不与近日女子相同”,便点出了黛玉与众不同、清新脱俗的气质。
等到小小年纪的黛玉来到钟鸣鼎食的贾府,府里众人也倍觉惊艳:“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也为黛玉的气质而惊艳,书中如此写道:“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她才华洋溢,挥笔写下一首首清新灵动、飘逸出尘的诗篇。大观园里众人齐聚秋爽斋,结海棠诗社,拈韵作诗。众人都竭尽脑汁,苦思冥想。而林黛玉悠悠地观一会儿水中之鱼,看一阵子园中之花。约定时间将近,手拈生花妙笔,一挥而就:
李纨才要推宝钗这诗有身分,因又催黛玉。黛玉道:“你们都有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李纨等看他写道是: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看了这句,宝玉先喝起彩来,只说“从何处想来!”又看下面道: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又看下面道是: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众人看了,都道是这首为上。
(《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她寄人篱下,敏感多愁,外界细微的光影变化、花草零落都会让她的细腻心湖泛起阵阵涟漪。暮春时间,桃花如雨,落花洒满了大观园,她感受到了时光的无情、生命的短暂、人生的无常,于是吟唱出一首传唱千古的《葬花吟》:“花开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在潇湘馆里漫步,她望着眼前的景致,也会生发出一段缠绵不断的忧愁和哀伤:
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因暗暗的叹道:“双文(即《西厢记》里的女主角崔莺莺),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
一面想,一面只管走,不防廊上的鹦哥见林黛玉来了,嘎的一声扑了下来,倒吓了一跳,因说道:“作死的,又扇了我一头灰。”那鹦哥仍飞上架去,便叫:“雪雁,快掀帘子,姑娘来了。”黛玉便止住步,以手扣架道:“添了食水不曾?”那鹦哥便长叹一声,竟大似林黛玉素日吁嗟音韵,接着念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尽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紫鹃听了都笑起来。紫鹃笑道:“这都是素日姑娘念的,难为他怎么记了。”黛玉便令将架摘下来,另挂在月洞窗外的钩上,于是进了屋子,在月洞窗内坐了。吃毕药,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黛玉无可释闷,便隔着纱窗调逗鹦哥作戏,又将素日所喜的诗词也教与他念。这且不在话下。
(《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
曹雪芹没有将林黛玉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在曹雪芹笔下,林黛玉是聪慧的,也有着“小性儿”;是才华出众的,也是敏感多疑的;能以细腻的心灵感受世间的美好,也会以尖酸的话语刺得别人难受。她是复杂的,也是真实的。这就是这个人物形象久久地活在读者心中的原因。
薛宝钗:可叹停机德
在《金陵十二钗》中,薛宝钗和林黛玉并称金陵十二钗之首。“钗黛”之争向来是数百年来《红楼梦》阅读者永恒的议题。
薛宝钗雍容大方、待人宽和,贾府上下无人不喜欢她。她向来温厚,照顾每一个人的感受。贾母请众人看戏,特意让宝钗也点一出戏。因为知道老人家喜欢看热闹戏,所以特意点了一出热热闹闹的《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招来了宝玉“只好点这些戏。”的抱怨。
她不仅照顾尊贵的长者的心情,也会体察卑微的小人物的感受。哥哥薛蟠外出经商,带了一箱箱的物产给她。她将这些物件无一遗漏地分给贾府上下人等,连昔日如蝼蚁一般备受歧视的赵姨娘母子也收到了宝姑娘的礼物:
且说赵姨娘因见宝钗送了贾环些东西,心中甚是喜欢,想道:“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若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那里还肯送我们东西?”一面想,一面把那些东西翻来覆去的摆弄瞧看一回。忽然想到宝钗系王夫人的亲戚,为何不到王夫人跟前卖个好儿呢。自己便蝎蝎螫螫的拿着东西,走至王夫人房中,站在旁边,陪笑说道:“这是宝姑娘才刚给环哥儿的。难为宝姑娘这么年轻的人,想的这么周到,真是大户人家的姑娘,又展样,又大方,怎么叫人不敬服呢。怪不得老太太和太太成日家都夸他疼他。我也不敢自专就收起来,特拿来给太太瞧瞧,太太也喜欢喜欢。”
(《第六十七回见土仪颦卿思故里闻秘事凤姐讯家童》)
因为她的体贴和真心,平时猜忌她的林黛玉也渐渐放下了心防,与她成了知心的姐妹:
这日宝钗来望他(黛玉),因说起这病症来。宝钗道:“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黛玉道:“不中用。我知道我这样病是不能好的了。且别说病,只论好的日子我是怎么形景,就可知了。”宝钗点头道:“可正是这话。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黛玉叹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今年比往年反觉又重了些似的。”说话之间,已咳嗽了两三次。宝钗道:“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
(《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除了善于待人接物,宝钗也博学多闻、才华出众。
当贾宝玉抱怨宝钗点的戏无趣的时候,宝钗会细细地将戏文的妙处点染开来,让宝玉也到领会词曲的巧妙之处:
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在曹雪芹笔下,一个又一个鲜活、独特、美好、复杂的生命跃然纸上,她们有着各自的命运,有着各自的性情,有着各自的生命体验。她们都是大观园里一朵朵美丽而芬芳的花朵,虽然时隔百年,依旧在似水的流年里,让读者深深喜爱和久久回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