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案例解析| 人物消息、人物通讯、人物特写的区别

案例解析| 人物消息、人物通讯、人物特写的区别

案例解析| 人物消息、人物通讯、人物特写的区别NEWS全媒体采访与写作(Newswriting)

大家经常搞混人物消息和人物通讯,今天,我们通过一些报道梳理一下人物消息、人物通讯、人物特写这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01

人物消息

人物消息是以人物为主的消息,它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选取新鲜、典型的事实材料,迅速反映新闻人物的某种行为或某个侧面。常见的人物消息往往从某一个侧面去反映人物的性格、精神、境界等。其内容必须是“现在进行时”或“现在完成时”,要求快速采写、报道;要求以人帅事、以事显人,通常带有动态消息的特点。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优秀新闻作品选读》(第二版)

02

人物通讯

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新华出版社《新闻传播学辞典》

人物通讯就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的通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写作教程》

03

人物特写

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有一类软新闻的主题是人物,可称为人物特写。它不以事件为中心,而以人物为中心,讲述某个人一生或者一生中某一个阶段的故事。人物特写和传记不同,前者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人物特写与传记相同之处,是两者都要体现该人物的精神面貌、心理特征或者性格特点。你可以把传记想成本相册,而把人物特写当作其中一张或几张精彩的照片。——清华大学出版社《新闻采访写作教程》

将定义放在一起,就很清楚可以看出其中的异同了。相同的是,三者的核心都是“人物”,也都能通过具体事件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精神境界。

下面,我们从三篇文章中体会这三种体裁的不同。

人物消息更侧重于人物“此时此刻做了什么”,要有时效性,具有新闻价值。篇幅较为短小精悍。这篇就是典型的人物消息,以最新事实“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为切口,介绍了莫言本人及其作品,语言平实、简练。

山东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本报高密10月11日讯晚上7点刚过,高密的大街上便响起了鞭炮,一条消息在鞭炮声中口口相传:高密走出去的山东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籍作家首次问鼎这一奖项。

几天前,莫言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大热门的消息不胫而走。来自国内外20余家媒体的记者奔向高密,在莫言文学馆的手稿里,在莫言出生的大栏乡平安村,在高密的剪纸、扑灰年画和山山水水中找寻密码,期待一条爆炸性新闻。

这是收获的季节,高密的棒子黄澄澄地摆满了场院和房顶,侍弄着活计的老乡们略带疑惑地观望着纷至沓来的记者。莫言的二哥管谟欣已经说不清接待了几拨客人,但他还是面带笑容。

随着时间推移,记者群里散发出焦急和期盼的气氛。他们不停地看表,翻着网页,并一遍一遍追问着莫言的下落。莫言事后对记者说,那时,他正躲在一个地方逗着小外孙玩耍,还舒舒服服吃了顿晚饭。

“成了!”晚上7点刚过,记者当中一个手疾眼快性子急的率先确认了这一消息,人群中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在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11日13时,远在北欧的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了获奖者姓名。他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汉学家马悦然说,莫言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讲故事。莫言获奖会进一步把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

晚9点,让各路记者找得好苦的莫言终于现身。对于获奖,莫言表示“可能是我的作品的文学素质打动了评委,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表现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民族风情,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写人,超越了地区、种族的界限。”他强调,“诺贝尔文学奖是重要的奖项,而并不是最高的奖项”,自己要“尽快从热闹喧嚣中解脱出来,该干什么干什么”。

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小学即辍学,曾务农多年,也做过临时工。1976年2月离开故土,尝试写作。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蛙》等。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按照诺贝尔奖有关规定,所有获奖者将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12月10日举行的颁奖典礼。

人物通讯更多在于对人物经历、性格的描写、叙述。与消息相比,没有太多“新闻”的元素;与“特写”相比,更侧重于对人物整体多角度的叙述,而不是只截取某个侧面。这篇人物通讯从中国尊入手,全面展现了中国尊总建筑师吴晨的建筑生涯与理念。

中国建筑师的“中国尊”

在北京繁华的中央商务区,528米的“中国尊”大厦与“身高”不及自己一半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站到了一起。开工时间相隔9年的它们,分别由中国人吴晨和荷兰人库哈斯设计,这辈子是做定邻居了。

央视总部大楼无先例可循的悬挑造型,挑战了建筑学的结构逻辑。而在它斜对面,在建的“中国尊”大厦凭着传统礼器“尊”的形状,于“中国当代十大建筑”网络票选中夺魁。

央视总部大楼方案公布时,吴晨曾批判,“不要让中国成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警惕建筑殖民主义”。那时他还在英国工作,是外方的设计董事,但因为工作原因每年回京很多次。

如今,由这位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设计的中国尊,眼看就要在本月建到最高点。

作为目前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最高的摩天大楼,正对北京CBD中央绿轴的“中国尊”大厦,将绿轴两侧二三百米的超高层统领起来,使“这一区域的秩序得到重建”。

它挺立在极具争议的央视总部大楼旁边,像是两个时代隔路相望。

吴晨记得,7年前参与附近土地投标时,各式各样的规划和建筑单体模型被一辆又一辆的大卡车拉来,中国尊大厦目前所在的Z15地块,就有76个提交方案。

看着别人的模型,吴晨团队的建筑师不禁心里打鼓,跟它们比起来,中国尊太简洁了,看起来并不显眼。

这种形象冒了一定风险,但吴晨想的不是制造“个人纪念碑”,“这栋建筑必须能隐喻地显示美感和中国哲学,显示出北京CBD的特色,而不应该用夸张的形体吸引眼球”。

中国尊的优势也很明显,用他同事的话说,就是“简单大气,至正至美,可行性强”,“你看原来通州的彩虹之门,确实很漂亮,但是落不了地”。

“中国尊单体方案本身最终能够全面胜出,必定是最适合于现实需求、最为合理、也最符合美学需求与文化内涵的实施方案。”吴晨事后总结道。

在吴晨看来,那些不断冲击人们视线的“洋建筑”求大、求新,带来了许多问题,与城市的整体氛围和人的需求割裂开了。国家大剧院的蛋形设计,在吴晨看来就与天安门广场格格不入。

大剧院的设计者、法国建筑师安德鲁说,要保护一个古老的文化,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逼到危险的边缘。吴晨非常不认同这句话,“如果是在巴黎核心地区,他还能这么肆无忌惮地说出这话吗?”

“中国的建筑应该由把握城市文脉的中国人主导。”吴晨说,“如果北京不能成为世界城市中环境最宜人、历史最璀璨、最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一个,就愧对每一个在北京生活的人。”

吴晨是生长在这座城市的北京人。他在清华园长大,至今仍记得从四环外的清华园“进城”时的场景——古老街道两侧的大树在空中拥抱,投下的树荫毫无保留地庇护路人。“春花、秋月、人间万物,包括很多微小的事情感动着我。”他想要保留这份感动和城市记忆,而且还要努力让其重焕生机。

他曾大声地批判中国稀奇古怪的外国建筑,以及这些建筑背后肆无忌惮的外国建筑师,但他不认为要把中西方的建筑师割裂开来。

“外国建筑师到中国来,很大程度上在建筑的理论、技术、建筑材料的应用,以及创作思维方式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吴晨说。“但是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创作应该是平等沟通的方式,而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恩赐的形式。”

在回到中国之前,吴晨曾在英国学习工作了整整11年。刚到伦敦的第3天,吴晨就在完全陌生的状态下开学了。班上同学做的是巨大尺度的模型,他在国内见都没见过,甚至连材料都不知道去哪里找。

当时二十多岁的吴晨拼了,每天凌晨5点睡,早上9点起来去上课。房东太太有次问他,“你是不是喜欢开着灯睡觉?”他觉得很奇怪,反问道,“您几点看到我房间亮灯?”房东太太说,“早上3点。”一头自然卷的吴晨笑了,眼睛眯成了一条缝,“那时候我还没睡呢。”

回国后,他先后参加了北京大栅栏地区和鼓楼西大街的复兴改造工作,从英国汲取的城市复兴理论得以付诸实践。

在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大栅栏,吴晨领衔设计了一个以百年劝业场和谦祥益、交通银行旧址等十余栋建筑为中心,融中西式建筑风格于一体的“中国式生活体验区”。这里被定名为“北京坊”,既保留了作为历史商业街区的肌理,又采用了现代化的设计风格和设施设备。

“城市是不断生长的,所以我们希望体现出城市自然进化的痕迹。”作为项目总建筑师的吴晨在规划阶段就确定,让“北京坊”成为“代表未来北京生活的、时尚的、有历史传承的新街区”。

吴晨相信“中国在我们这一代出现世界级的伟大建筑师,是有可能的”。如今,借助中国尊,他也正在向其中一个至高点冲刺。但现在,他仍像留学伦敦时那样“抢时间”。

留学时的作息时间表跟现在有半个小时的重合——他现在每天凌晨5点半起,晚上12点睡。常年不吃午饭,又给他每天省出两个小时,即使不算已成为常态的加班时间,他每年也至少比别人多出了3个月的工作时间。

他的一名同事说,“如果加班的话我们第二天会来得比较晚,但吴晨不一样,他第二天照例是7点多到岗。”

这位建筑师和规划师,希望用数学模型研究、预测城市发展,还想要学开飞机、学骑摩托车。

按照吴晨的说法,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的主要疾病都可能被攻克,如果人能活到120岁,他还有70多年的漫长人生要走。他曾经排几小时队去看故宫的石渠宝笈特展,对社会、艺术、文化、科学都感兴趣,不过当下他最希望的,是成为更为标准的科学家。

凭着这些“抢出来”的时间,吴晨成为中国大陆考取英国皇家特许建筑师的第一人,又在国内率先开始了“城市复兴理论”的研究,还设计了北京南站、南京南站、广州南站等,其中既有第三代铁路客运站的开篇之作,也有亚洲规模之最。

在这次中国尊的投标过程中,出于技术上的需要,吴晨团队与国外团队有合作,但他作为设计主创和负责人牢牢把握着话语权,在整体控制和创作上进行主导,“中国尊”的名字就是由他取的。这位曾代表外方的中国建筑师说,“现在的建筑越来越复杂,包含非常复杂的工程系统,这就需要用开放的心态去合作,吸收更多的专家参与到团队中来。”

吴晨认为,确实还有很多人认为西方的建筑师更有创意。“这其实是长时间积累发展下来的某一个片段。中国城市背景、社会背景、建筑背景得到长足的改善后,成为试验场的几率就会越来越小。”

人物特写中,对于人物细节与故事性的描写尤为重要,这是消息与通讯所不具有的特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与直接引语在人物特写中占比较大。这篇人物特写从护士长李晓莉的“麻利劲儿”,展现的就是她对待病人的专业性与对职业的热爱。

一名护士长的“速度与激情”

江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防护装备,即将奔赴她的战场:“红区”。

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因其感染风险极高被称作“红区”。这里,就是李晓莉每天奋斗的地方,是她演绎“速度与激情”的战场。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李晓莉,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事就一个字:快!她说,这是在部队一点点练出来的。

当兵31年,从事临床护理26年,参加过国际维和,执行过抗震救灾、泥石流抢险等军事任务,见过了太多的“生死瞬间”,李晓莉更加清楚:“救人如作战,胜负分秒间,多出一秒,我们就多出一份救治胜算。”

速度就是生命,救治就是打仗!战疫月余,李晓莉经历着一次次“生死时速”。

一天上午,李晓莉查房时发现85岁的郑大爷目光有些呆滞,生命体征检查却基本平稳,她便叮嘱当班护士多留意。不出所料,晚饭时郑大爷突然并发症急性发作,血钾减至正常人一半,血氧饱和度急速下降到56%。李晓莉结合医嘱立即实施急救:静脉补钾、高流量吸氧、通知重症病房做好插管治疗准备。

一连串有序的救治操作,把郑大爷从死亡边缘拽了回来。郑大爷的儿子也在同屋治疗,见证了这惊险一幕,激动得不知说啥是好,只是一个劲儿地致谢。

“作为护士,不是量体温、测血压、打针送药那么简单,关键时候要有与死神拔河的本领。”李晓莉说。

李晓莉的父亲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在她离家当兵时送了她一句话:“真的勇士,上了战场应该兴奋,这样才能打胜仗。”这些年来,父亲的“精神衣钵”在她身上得到很好的传承。

此次支援湖北前,李晓莉虽然已上报了退休,仍带领科里护士集体递交请战书。到了武汉,她担任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是全科护士中年纪最大的。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13年,对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满了电,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在护士站,有个小小“督导栏”,里面每天贴着不同的纸条,这是李晓莉查房后列出当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次日逐条逐项“挂账销账”。

采访中,李晓莉拿起一张纸条,上面写着12条“提示”:首次入院评估有缺项、手消毒液开瓶日期未填、62床深静脉置管需重点监护……李晓莉逐一检查,又开始记下当天的“问题清单”。她说:“别看问题小,弄不好都会‘针尖大的窟窿刮起斗大的风’。”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个现象,护士进病房从不叫床号,而是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患者听了喜笑颜开。护士移倩倩说,李晓莉的这个“特殊规定”,已经坚持10多年了。

92岁的王奶奶,是李晓莉重点护理的患者,出院当天,李晓莉惦记着临别前跟她说上几句话。一进病房,发现王奶奶已坐在床边等她:“闺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看你一眼。”

人物通讯范文_人物通讯范文800字英雄人物_人物通讯范文500字

简单用表格给大家归纳下一般情况下,这三种体裁的区别:

人物消息

人物通讯

人物特写

篇幅

较短

一般

时效性

一般

一般

细节、故事

一般

丰富

语言

平实、客观

有较多描述

细节丰富、生动形象

主要内容

在人物身上发生的最新事实

人物的总体概况

人物工作、生活的某一侧面、角度

上一篇: 独家对话|菅纫姿:《数风流人物》这部剧中的女性力量,震撼人心
下一篇: 儒墨道法各自代表著作及思想主张是?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