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诅楚文是什么字体(诅楚文名词解释)

诅楚文是什么字体(诅楚文名词解释)

诅楚文是什么字体(诅楚文名词解释)在5G时代,我们阅读到的文字更多地来自于网上冲浪,比如正在刷头条而且阅读马前卒作品的你,所看的文字就显示在电子屏幕上。而在这之前,文字的载体绝大部分是书籍、报纸,总之是以纸张为主的。诅楚文是什么字体(诅楚文名词解释)在历史上,纸完全取代更早期的竹简、木简和丝帛已经是东晋之后的事儿了,即使质量较好的书写用纸在东汉和帝时已经存在(能够用来写字画图的纸,目前所知最早的甚至可以早到西汉初年,只是质

在5G时代,我们阅读到的文字更多地来自于网上冲浪,比如正在刷头条而且阅读马前卒作品的你,所看的文字就显示在电子屏幕上。而在这之前,文字的载体绝大部分是书籍、报纸,总之是以纸张为主的。

诅楚文是什么字体(诅楚文名词解释)

诅楚文是什么字体(诅楚文名词解释)

在历史上,纸完全取代更早期的竹简、木简和丝帛已经是东晋之后的事儿了,即使质量较好的书写用纸在东汉和帝时已经存在(能够用来写字画图的纸,目前所知最早的甚至可以早到西汉初年,只是质量方面还比较一般)。

甘肃武威东汉墓出土的碎纸

如果我们把时间轴再拉到先秦以前,就会发现,现存的主要的文字载体是经久不坏的金石(虽然《尚书》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意味着商之前就有竹简,但尚无考古资料佐证)。

金文,也称钟鼎文,指的是铸造或者镌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已经被大家熟知,在本篇中我们想要聊的则是一些有代表性的石刻文。

西周青铜器虢季子白盘上的铭文

北宋嘉佑(1056一1063)和治平(1064一1067)年间,有三块石刻先后在陕西凤翔、渭河和河南洛阳三地被人们发现。通过金石学家的解读,北宋人发现石刻的文字内容大致相同都是在求神保佑,只是所求之神分别为巫咸、大沈厥湫和亚驼,因此将三篇石刻命名为《告巫咸文》、《告大沈厥湫文》及《告亚驼文》。

具体有些啥子内容呢?我们来看一段。

“有秦嗣王,敢用吉玉瑄璧,使其宗祝邵鼛布忠,告于丕显大神巫咸,以底楚王熊相之多罪。昔我先君穆公及楚成王,实戮力同心,两邦若壹,绊以婚姻,袗以齐盟……今又悉兴其众,张矜亿怒,饰甲底兵,奋士盛师,以逼我边竞……繄(亦)应受皇天上帝及丕显大神巫咸之几灵德,赐克剂楚师,且复略我边城。敢数楚王熊相之倍盟犯诅,箸诸石章,以盟大神之威神。”

这段文字很难,哪怕考古专家来说也未必能一下子都看懂,不过大家如果大致读一读标注的那部分,就可以发现这是秦王在向天神控诉楚王的种种恶行,诅咒楚国倒霉灭亡,希望大神保佑秦国将士在战斗中获得最终胜利,所以时人称其为《诅楚文》。

虽然从古至今学者们都在为《诅楚文》的具体年代而争论(秦惠文王或秦昭襄王时代),但共识是《诅楚文》不但是很好的文学及书法作品,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不难想象,如果在秦楚战争中秦国一直摧枯拉朽,那自然懒得再去费这个劲儿诅咒楚国是不是?显然,秦人在和楚人的多次PK中并非一帆风顺,所以要借助神灵的力量了。

不知道秦王的诚心到底打动了哪路神仙,楚国最终还是败亡了。不仅如此,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登基称帝,成为了真正的天下之主。

不同于过去的国君,自统一以来,秦始皇就很热衷以巡视疆域、登山封禅的方式彰显自己的功绩。话说回来,谁建立这么伟大的功业能够淡定呢?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首次从泰山南麓登顶,在那里举行了盛大的封祭仪式。可惜史书里并没有留下关于这场祭典的具体记载,现在我们只能看到残余的秦代泰山刻石。

刻文的前半部分是秦始皇登顶时所作,内容是夸耀功绩,比如“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后半部分则是秦二世模仿他爹出巡爬山时加刻的。

泰山刻石据说是李斯写的,所采用的字体均为秦小篆。虽然大老远跑到山东还兴师动众地爬上山顶,不过这次天神没再保佑秦国,秦二世而亡。后世的帝王因为秦始皇对泰山的推崇,纷纷效仿,现在泰山上已有的石刻、石碑超过六千种,其实模仿的都是嬴政的创意。

秦始皇焚书,以猛烈极端的手段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时代。直到西汉初,学术界各门派才纷纷重新抬头,想要重新传承往日经典。随着汉武帝重用董仲舒,独尊儒术,一种现了黄老思想、法家学说和阴阳规律的“经学”成为汉代官学。

只是经过秦的焚书之后,“经有数家,家有数说”,而且人们在抄录图书的过程中也难免“文字多谬,俗儒穿凿”,导致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大家用的书,内容可能很不一样。如果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注释,那么天下人可能无法习得“真经”。

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大儒蔡邕(即蔡文姬之父)等人向汉灵帝联名提出要将标准版的六经刊刻于石上,作为官方教材供读书人校正。“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历时九年,《熹平石经》终于完工。这部石经成品一共有四十六块大石,二十多万字,刻成以后被摆在了京城洛阳最高学府——太学的门口。

这可是法定的经过校对的教科书,它的意义非同凡响。史书记载“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每日去看书的车子都有一千多辆,经常引发交通堵塞,说起来这也是最早的学术网红景点了,大概不去打个卡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读书人吧。遗憾的是,短短六年后,这些万众瞩目的石经就毁在了董卓之祸里,变成了碎片散落各地,现存不足原来的二十分之一。

《熹平石经》残石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不是唯一一个,也不是最早一个留下石刻文字资料的国家,在其他的几个文明古国中不乏类似的记载。比如公元前约1776年,古代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就颁布了一部法典,全文以楔形文字刻在一根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共3500行,这也是周杰伦《爱在西元前》的灵感来源;至于古埃及留在金字塔里和庙宇墙壁上的象形文字就更久远了……

上一篇: 孝文窦皇后和汉景帝刘启是什么关系(西汉孝文窦皇后)
下一篇: 动物之最(动物之最最短命的动物是什么动物)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