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中叶直到八十年代,有一部很著名的电影曾经深深的刻在两、三代人的脑海中,那就是《列宁在1918》。
《列宁在1918》中镜头
列宁遇刺事件死了没(列宁遇刺事件真相)
其中,最令人难忘怀的是这样一段场景:1918年8月30日,苏维埃政权的领袖列宁到莫斯科郊外的米赫尔松工厂向工人发表演讲。会后,列宁被右翼的社会革命党的女刺客芬尼.卡普兰近距离射中三枪,伤势严重。这是电影叙说的故事,也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看过电影的人都不会忘记剧中捷尔任斯基对着内部奸细那段著名的台词:看着我。看着我的眼晴。看着我的眼晴。混帐东西,你居然混到我们革命的心脏里来了!你现在还敢说你是个契卡?!
捷尔任斯基
捷尔任斯基,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的创始人,也就是世界谍报史上著名的‘契卡’,也就是令人闻声丧胆的克格勃前身的最高领导人。
这段经典的台词同样出自于一段真实的历史,只不过,是发生在1918年7月6日的另一场著名的“暗杀”,德国驻俄大使威廉.米尔巴赫伯爵在大使馆内被杀(当时,德国是唯一承认苏俄的国家)。捷尔任斯基只身进入左派社会党人波波夫控制的武装地区,去抓捕他的助手,也是奸细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人,肃反委员会副主席亚历山大罗维奇时所说的话。
芬尼.卡普兰
离开电影,我们来唠唠史实中所发生的事。行刺后的卡普兰被当场逮捕,3天后即遭处决。“契卡”依旧在全城大搜捕,很快就逮捕了一名英国间谍,外交官罗伯特.洛克哈特。(题外话,尽管现在主流观点是卡普兰刺杀了列宁,但百年来,究竟谁是刺客,一直有着争议。今天的俄罗斯学界仍在继续探究。在以后的文字中,会些微带到一些。)
罗伯特.洛克哈特
这个名叫罗伯特.洛克哈特的英国人又怎么会与列宁被刺一案牵连在一起?让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国际形势,那正是第一次大战时期。
1917年底,离一战正式结束还有一段时间,俄国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已在与德国和谈。这让英国人非常不满,因为这样一来,德国人就会把东线的兵力调到西线去对付英法。更让英国人不安的是,德国还往俄国派驻了大使。看起来,俄德真的要握手言和了。
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
为了让俄军继续与德军作战,时任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任命了这个洛克哈特为英国驻莫斯科的代理总领事,到莫斯科游说。
洛克哈特是苏格兰人,当时刚30岁出头,很有个性,喜欢葡萄酒、女人和运动,号称能同时读5本书。
不列斯特和约签订现场
1918年3月3日,就在洛克哈特与俄国人谈得一帆风顺,并正得意洋洋的时候,却传来了晴天霹雳。俄国与德国签定《不列斯特和约》,俄国人退出战场,这让一向自诩能力超群的洛克哈特出离愤怒。于是,他转而将精力放在如何推翻苏维埃政权上,希望建立另一个俄国政府,并让其出兵对抗德国。他在发给英国外交部的电报中称:“要除掉所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建立一个真正的军人专制政府”。
1918年5月中旬,洛克哈特与反布尔什维克的俄国社会革命党分子鲍里斯.萨温科夫取得联系。一次,洛克哈特在和萨温科夫会谈后,马上发了一封电报到伦敦。电报称,萨温科夫已拟出一项推翻苏维埃政权的计划,详谈在盟国军队的帮助下,对布尔什维克领袖实施暗杀并重建军队。
英国战时内阁成员克祖恩勋爵在电报下方批注,称萨温科夫的计划非常“激烈”,如果成功的话,应该是很有效的,但必须保守秘密,绝对要在盟国军队同意协助之后才可行动。
1918年6月,洛克哈特又写信向英国政府申请拨款,用以在莫斯科设立一个反布尔什维克的组织。这封注有“紧急”字样的信,从英国外交部转到财政部,并有批示:外交部希望财政部同意拨款给洛克哈特。
与此同时,洛克哈特又与军情六处驻俄国总头目埃内斯特.博伊斯取得联系。博伊斯很认同洛克哈特的想法,并把手下西德尼.赖利介绍给他。
西德尼.赖利
赖利,1874年出生于俄属波兰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后来侨居伦敦,并成为英国的优秀间谍,他“精通数种语言,多情、自信而无畏”,一本介绍英国情报机构历史的畅销书这样评价他:“没有第二个间谍能拥有赖利那样的魅力和影响力……他是个搞暗杀的行家,通晓下毒、刺杀、枪杀、扼杀等各种手段。他总是备有11个证件和同样多的妻子。”
1918年春天,代号为“CT1”的赖利进入俄国,任务便是刺杀列宁。
1918年5月7日,赖利大摇大摆地来到克里姆林宫门口,自称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的特使,要求同列宁本人见面,结果被列宁的助手三言两语便打发走了。“契卡”随即开始调查形迹可疑的赖利。
洛克哈特对赖利的莽撞举动非常恼火,“像训斥小学生一样将其训了一通”,赖利不得不有所收敛,他找了几个情妇,装成希腊人,开始认真筹划刺杀。(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