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价值取决于两个方面:年代真假和艺术水准。
先说年代的真假。任何瓷器的年代鉴定都脱离不了当时所处年代的人文特征和烧造技术,而瓷器年代的人文特征具体又表现在器型纹饰特点上。被定为元代青花的“鬼谷下山”大罐就存在人文特征的疑点。
众所周知,宋代的瓷器以龙泉窑的青瓷为风尚。宋代社会人文特征的素雅之风在瓷器上体现的算是淋漓尽致了。整个宋代,不管是瓷器天青的色调,还是绘画的山水写意,或是书法瘦金体的雅致,亦或是文人雅士的坚清气节,无不说明着宋代整个社会的文化风气。
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拍卖成交价(鬼谷下山图)
宋代在瓷器的特点都是以素雅为主,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都是一脉相承的。但到了元代,瓷器的风格大变,改以青花瓷的发展最为繁荣了,这是何道理?
这里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去找原因。
宋代社会尚文轻武,著名的“靖康之耻”就是在这个朝代背景下诞生的。蒙古大军的铁蹄踏碎了整个宋代的文风,如寒风扫落叶般的从北至南,从上到下整个时代的风尚为之萧肃。特别是崖山之后,开始了元朝代80多年的全新统治。
元朝的风尚在革新的瓷器上尤为突出,一改前朝的素雅之风,融入了异域生活的气息。特别是在灭亡了南宋之后,龙泉窑瓷器的生产被元朝统治者所控制。
元朝统治者对宋代文人的轻视是不屑一顾的,但是对民间手工技艺的匠人却很是重视和礼待。虽然战争的铁蹄对社会造成了动荡和疾苦,但是对宋代社会的手工技艺得到了很大的保全和发展,瓷器的烧造技术就这样被幸运的传承了下来。
由于征战,元朝在经济上其实是没有多大作为的,他们的习性就是掠夺,用武力掠夺了整个宋朝的经济和财力去征战,开拓了中国历史上最广阔的国土疆域,元大帝在几个汗王的征战下,国土的最西边疆征服了西域,已经到达了欧洲,举世臣服;开创了自唐代以来的又一壮举。只不过一个是用富强的经济和文化作武器,一个是用最为实际有效的武力征服。
征战是很耗国库财力的,在快消耗完了宋朝经济遗留的元代统治者们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也开始了一定的经济活动,以充实国库。
当时经济发展最繁荣的是西域贸易。在对西域征战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国内(已经统一了)的茶、丝织品和瓷器很受西域国家的欢迎而容易获取暴利,但西域的玉石玛瑙,异族风情的廉价生活用品也很受国内地主士族的喜欢,于是古丝绸之路的双边贸易蓬勃发展起来,给元朝国内经济带来了新的刺激和活力,特别是瓷器的烧造上。
元朝政府为了迎合西域各国对瓷器的喜爱而获得暴利,他们令国内各窑口大量烧造瓷器用于出口贸易,于是以宋朝的御窑龙泉窑为主的瓷器烧造又发展了起来。但是此时的瓷器器型纹饰风格已经不是宋朝时所喜爱的样式了,他们为了迎合西域异国的风尚,在瓷器的器型纹饰上有了革新和改观,青花瓷就这样诞生了。
西域异国当时的伊斯兰宗教文化是很浓厚的,他们崇尚大自然,喜爱白色和蓝色(西藏到现在也是这样)。于是在瓷器纹饰上出现了白色为底色、蓝色为花色的青花样式。但是蓝色矿料(钴料)在国内是不足的,但西域那边又很丰富,于是烧造瓷器蓝色的钴料都是大量进口的苏麻离青。
这就是为什么元代的瓷器在短时间内突然革新,与宋代的器型不一样,纹饰不一样,花色不一样,用料也不一样的主要原因。
在器型和纹饰上为了迎合西域的风格特点,出现了定制。所以大罐/扁壶/梅瓶/执壶/军持/高脚杯/鸡心碗等有异域特色的器型就大量出现了,加之国内刚好也偏好这些异域风格的,于是民间也开始流行起来。
但最重要的一点,元青花的纹饰风格都是以自然界的动植物为主,鱼/水草/莲花/缠枝纹/骆驼/鸟/宝塔/莲瓣纹等等是为西域风格,偶尔也有符合国内审美的云纹/龙凤纹出现。因为信仰的不同,元代并不禁止民间龙凤纹饰,少量的龙纹也是有的,但这些纹饰出现的时候都是元代晚期了。
元代青花纹饰上不管出现什么样的自然界动植物纹饰都是可以的,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纹饰上是不会有人物形象的!因为西域异国宗教文化和元朝统治者的宗教文化是禁止并反对个人崇拜的!所以元代瓷器纹饰上不会有人物形象出现。
综上,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的判定这是存在很大疑点之一。
疑点之二,“鬼谷子”人物形象不是正统元朝统治者(草原民族)所熟悉并能接受的。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具有很浓厚的文化传承和智慧底色,在元代统治者所属的历史和文化(草原游牧文化)里是不会出现的。
所以这件瓷器判定为是元代的很是牵强。至于烧造技术上的判定,现代科学技术有很多种方法,在此不做展开。
至于它的艺术价值应该也是有的,但个人认为远没有那么的高。
以上见仁见智,各位藏友有什么看法不妨交流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