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7月,刘邓大军在山东济宁,将国民党的军队一举歼灭,使得我晋冀鲁豫野战军顺利挺进大别山。
姓刘的历史名人和事迹简介(姓刘的历史名人有哪些资料)
邓小平和刘伯承
大战告捷之后,刘伯承元帅不甚欣喜,执笔挥毫一部大作,记录下这振奋人心的时刻。
以往,人们只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却从不知这“一跃”背后汇集了党中央多少智慧与心血。
也不知在此过程中,付出过多少战士的生命,或是踊跃出多少杰出的将领。
破黄河、过天险、战鲁西、斗羊山等等,野战军每向大别山的方向迈进一步,便是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恶战。
后来我军取得了内战的胜利,国军败退至台湾,晚年刘伯承元帅和邓公再提此事时,依旧历历在目。
尤其是提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第18旅的旅长肖永银之时,更是不惜赞美之词,用小平同志的话说:“肖永银可是刘伯承元帅的爱将”。
邓小平
那么,肖永银与刘邓大军到底有何渊源?他与刘伯承之间又有着怎样的交情?刘伯承元帅逝世时,小平同志为何指明要求肖永银参与送别?
1946年,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为了应对国军,党中央遂在6月底迅速组建晋冀鲁豫野战军,由刘伯承和邓小平同志亲自领导。
蒋介石
所谓“刘邓大军”即“中原野战军”,既是解放军在中部平原地区的重要战略防御墙,也是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
肖永银作为第六纵队18旅旅长,在中原野战军当中,一直属于“前锋”般的存在。
每当部队决心进攻一个地方,肖永银便会带着先头部队,试探敌情或是一面清剿敌军,一面为后方的部队开道。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接到上级命令,要率领野战军12万主力军队,渡过黄河,摧毁国民在黄河设置的防线,肖永银正在其中。
最终,解放军不负众望突破天险,于7月初再次发动鲁西南战役,历时4周歼灭国军5.6万人。
届时,解放军收复中原,突破蒋介石南部防御线的攻势,势如破竹,在行军20多天后,中原野战军于月底顺利挺进大别山,后人所说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典故,正由此得来。
话到此处兴许有人不解,“挺进大别山”,看起来好像只是解放战争中屡见不鲜的一次胜战,为何对后世之人影响如此之大?
这一点,则需要从当时的国内环境说起...
首先,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国民党与我军所控制的势力范围,分为南北。
按照蒋介石的算盘,他们将凭借400多万军队的优势,向中原以北的山东和陕北地区着重部署兵力,企图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
而我军要想保存实力,既要以退为进,还要派出一支精锐部队,阻止国军进一步向解放区深入。
为此,刘邓率领的12万中原野战军,就肩负起南下阻击国军,将战线往南拉扯,最好拉到国军控制的区域之内的责任。
其次,国军装备精良有美国的支援,而我军经济困难,装备落后,整体力量薄弱,让国军有了趁虚而入的信心。
最后,基于以上两点,解放军在陕北的军队,只能与国军打拉锯战,避免正面对峙,因此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以及空间,来与国军周旋。
刘伯承
为此,毛主席还提出了几种可能,其一,如果刘邓大军,能够在两个月内打开南下的困局,能够牵制走一部分国军,陕北的局势则可以由防御转为进攻。
其二,如果刘邓大军不能顺利完成任务,陕北受困之后,国军可能还会向东出兵,追击中原野战军,到时候刘邓大军的处境也会变得很艰难。
结果可想而知,刘邓大军历时20多天顺利挺进大别山,不仅打乱了国军在中原地区的作战计划,也缓解了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压力。
毛主席
当然,刘邓大军的人数也因此骤减一半,有许多活下来的老兵回忆当时的惨烈局面说道:“血从房顶上流到地下,再被雨水冲刷到河里,河水都被染成了红色”。
由此可见,刘邓大军的此次告捷付出之惨烈,结果之壮阔,意义之深远,令人钦佩!
而为人所不知的则是,在过河之前,小将肖永银,正带领18旅的战士们趁着夜幕趴在汝河北岸,正琢磨着如何渡江。
殊不知,国民党的十几个师团正准备从野战军的后方出击,将我军围堵在洪河和汝河之间。
为此,刘伯承、邓小平、李达等将领,特意找到肖永银,并下达命令,要求其所在的旅要咬紧牙关直接杀出一条血路。
当时,肖永银已经被刘伯承坚毅的眼神所震撼,他知道这将是一场生死攸关之战。
但没想到首长们居然决定不在乎飞机炮弹、白天黑夜,直接冲破封锁,这可吓坏了肖永银,毕竟首长的命至关重要,这么冲肯定会造成重大伤亡。
刘伯承
但当时情况,紧急肖永银也顾不了那么多,只能叮嘱下属,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指挥站位。
晚上,肖永银带领18旅52、53团的战士们,手握刺刀,腰别手榴弹,形成列队,展开冲刺,硬是用身体肉墙做盾,开辟出一条10里长的通道。
届时,54团紧急跟随,带领大部队沿路前进,他们的前方被火光照亮,鞋子也早已被前排战士们的鲜血浸透。
肖永银
这一战,肖永银部署得很漂亮,侥幸活了下来,也完成了首长的任务,但整个人也为此丢了半条命...
当刘邓大军顺利进入大别山之后,肖永银接到刘伯承的命令,又带领前卫部队南下解放河南信阳息县、光栅、麻城等地,一面清剿匪患一面摧毁反动势力。
在此期间,为了保障刘邓大军顺利渡过黄河,与华东野战军会合,肖永银还为宛东战役打了前哨。
最终宛东大捷,促使华中、华东野战军歼灭敌军1.2万人,并与粟裕大将所在的部队相互策应,于1948年5月南渡黄河。
1949年,肖永银被提拔为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12军副军长兼参谋,在参加过渡江战役之后,又率兵解放重庆。
在整个战争期间,肖永银因为能战善战,百战而不殆,被称为“百胜将军”,而他之所以能有如此不畏生死之胸怀,则源自老首长刘伯承的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
刘伯承和邓小平
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久,又爆发了朝鲜战争,按照肖永银的性子,只要国家有需要他必定冲在第一线。
可是这一次,肖永银却迟迟没有收到军长王近山的出征命令,情急之下肖永银跑到刘伯承那里“诉苦”,并吵着嚷着要刘伯承同意他带兵前往朝鲜战场作战。
看着肖永银哭丧着脸,刘伯承有些“于心不忍”,最后还是在肖永银的“请战书”上批下了“同意”二字。
后来肖永银在朝鲜战场上屡创佳绩,还凭借“上甘岭战役”,获得朝鲜一级自由独立勋章,给老军长刘伯承的脸上添了不少光。
1955年,在授衔仪式上,刘伯承成为十大元帅之一,肖永银被授予少将军衔。
这对并肩作战了几十年的“小兵大将”,在建设新中国的道路上互为彼此的臂膀。
在晚年特殊时期,这位“小将”又挺身而出,为老军长们仗义执言,一举成为王近山、许世友、邓公等众多将领心目当中的“好老弟”。
后来刘伯承元帅在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之后,因为身体原因一直从事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常年留在北京。
刘伯承元帅
而肖永银被授予少将军衔之后,先后被调到南京、武汉、四川省军区任职,与老首长们甚少相见。
比起与刘伯承、邓公、王近山等老首长们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处时光,肖永银在南京倒是经常能与许世友将军碰面。
直至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元帅不幸病逝,由老搭档小平同志亲自负责丧治事宜。
当小平同志拿着丧治委员会的名单仔细观摩时,才发现他们漏掉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
“为什么没有通知肖永银少将,他可是刘伯承元帅的爱将!”
小平同志说罢,脸色突然变得严肃起来,甚至还有些生气,他们只记得邀请各大军区的首长和老干部们,却唯独忘记了这位曾陪伴着刘邓大军出生入死的冲锋将军肖永银。
邓小平
事后,丧委会第一时间给肖将军打了电话,肖将军马不停蹄地乘飞机前往北京,直奔刘元帅的追悼会现场。
多年来,他每次进京复命,总会拜访一下老首长,见其一日比一日衰弱,肖永银的内心也一日比一日煎熬。
毕竟,时间总是不饶人的,他看着那个昔日里总是散发出坚定目光的老首长,那个打起仗来总是充满血性的元帅,此时却正闭着眼睛躺在水晶棺里,实在忍不住痛哭了起来。
刘伯承元帅
眼下,国家已经逐渐强盛,老革命家们走得走病的病,时光将过往的峥嵘都带走,“刘邓大军”的光辉事迹,也终将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兴许,肖永银的战绩放在军中并不起眼,职位也没有旁人想象当中得那么高,但正是其恪守职位,懂得顾全大局,才能走进各大首长的心中。
说起肖永银与刘伯承元帅的相识,并不仅限于解放战争时期,其实早在红军时期,肖永银的表现,就曾令刘伯承元帅记忆深刻。
刘伯承
那是1937年3月14日,还是一名小警卫员的肖永银被迫接受一项任务,掩护首长徐向前、陈昌浩从河西走廊返回延安。
要知道河西走廊距离延安上千里,徒步跋涉的话,要从祁连三、黑河、沙漠抵达长城附近,再通过山丹、永昌,穿过腾格里沙漠,最后穿过黄河才能达到陕北境内。
这一路上,肖永银又担任起打前排的工作,他扛着一架机枪,一面侦察敌情,结果发现每一个山沟子里都藏着几名马家军的人。
马家军
当时,队伍刚走了七天,平均每天都要死一两个人,他们的马被累瘫了,口袋里一口能下咽的干粮都不剩,还被马家军四处伏击。
迫不得已,首长下令整军分头行动,他们宰了瘫马补充粮食袋,在翻过高山和沙漠之后,肖永银所在16人队伍,就只剩下他与陈明义两个人。
整整四个月的时间,肖永银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警卫员,变成了一个枯瘦如柴,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手持木棍的乞丐。
肖永银
时至1937年7月,肖永银与陈明义终于摸过了黄河,来到陕北,抵达援西军司令部,时任总司令的刘伯承亲自出门迎接。
当他掀开帘子看到肖永银和陈明义如此狼狈的模样,当时就流下了眼泪,这一幕惹得西援军们心里很不是滋味。
从1937年3月到7月,肖永银二人一共跋山涉水两千多里,所有的人间疾苦他二人都体验了个遍。
只为了完成组织上的交代:“谁先到达延安,谁就将徐向前首长的亲笔信交到党中央”。
徐向前
当刘伯承接过肖永银满是干皮的双手递过来的信件时,顿时百感交集道:“能活着回来,真不容易”。
自此以后,肖永银和陈明义二人便留在刘伯承司令的麾下,他二人行乞2000里只为完成组织任务的壮举,也在党中央内传为佳话。
有道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保家卫国,怎能少得了一颗坚韧的心。
也正是因为我党拥有成百上千万,如肖永银这般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的共产主义战士,才能打败劲敌,获得胜利。
如此,不论是刘伯承元帅的爱将也好,令邓公欣赏的战士也罢,只要是党的好将领,人民群众的好儿子,就永远值得后辈赞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