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承负
不论在生活还是网络交流中,天道承负,总会听到有人提及“因果”“承负”“承负戒律”等一系列名词,天道承负,说的一板一眼,仿佛尽在掌握。然而笔者对于这种人为定义的以讹传讹,只感到十分的无奈。
天道承负(天道承负图片)
实际上,在很多教内人员的生活中,也存在着这样一种“病态思维”:普遍依靠着承接上人书籍来完成道业学习,没有独立自主的思维方式,这种学而不思的学习方式反而束缚了自己的思想,沦为储存讲课的机器人,盲目的依附经典的外相,无法思考其中的真谛,对于戒律对于道教产生错误的迷信。
综上笔者想通过自己对于“承负”谨小慎微的探索,来普及一下道教真正的“承负”观,承负一词诞生于黄老道家,这个概念诞生的基础有两个:
第一点:炁的相化守衡。万物的生灭活动都是炁的聚散,当一个事物的炁产生变动,必然会带动其他炁的变化,对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
天道承负图片
二、本土的因果报应思想:道教“承负”理论。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本土的因果报应思想并不是简单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是道教所秉持的“承负”理论。
“承负”的思想源出于道教经典《太平经》,其对“承负”的解释可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承负是建立在先人与今人、今人与后人之间跨越时间范围的报应手段。
经曰:“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过失,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意思是说,先人因小过而不自知,于是遗衍于子孙,前者“负”,后者“承”,这是“承负”思想的基本内容。
翟灏《通俗编·卷一》写了一句俗语“今年种竹,来年吃笋;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体现的便是道教的承负思想。以此可知,承负不仅包含个人行为的因果,更把此理论延伸到了家族系统中。
天道承负是什么意思
——社群营销咨询白砖家
◎承负
道教讲“承负”即“因果”,但又不同于“因果”也。
“因果”是针对于个人,谁种因,谁得果,与他人无关;“承负”包含“因果”,但更进一步认为:个人的善恶行为,不但影响个人,而且影响家庭、社会乃至宇宙的和谐。
承负在《太平经》中有两种解释,其一:前人有过失,由后人来承受其过责;前人有负于后人,后人是无辜受过,这叩承负。换句话说,即前人惹祸,后人遭殃;如果是善的话,则是前人种树,则后人遮荫。其二:天地人三统共生,长养财物,欲多则生奸邪,害而不止便会乱败,不可复理还返于虚无,复归元气恍惚。这样的自然循环,天道承负,也叫承负。
造成承负的原因在《太平经》中也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天道循环,自然有承负,因复过去,所以流其后世。卷十八至卅四中说:一小周十世,天道承负,而一反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