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美遗体告别仪式
2006年10月21日,一场特殊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一个身披党旗的老妇人躺在水晶棺中,面色安详,她是前中国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在度过了八十五年的岁月后,这个坚强、温和的女人离开她所深爱的国家和人民。
刘少奇的儿子刘源
前来参加告别仪式的所有人几乎都在为她抹泪。两位曾经在电视上饰演过刘少奇和王光美的特型演员更是泣不成声。王光美离开了,但人们对她的缅怀才刚刚开始……
历经动乱却心怀宽仁
在不同的人印象中,王光美有着不同的面孔。但在所有人心中,她都是一个宽厚的长者,即使历经十年特殊时期的动乱,即使这动乱直接造成了她与丈夫的生死两隔,她依然选择从容面对,依然在那段时光结束后选择用最宽仁的态度面对世人。
2004年的秋天,正是在王光美的主动邀请或者说要求下,毛主席和刘少奇的后代们在北京齐聚一堂。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在王光美葬礼上回忆起那一幕时,依然为老人的和蔼、仁厚而动容。
那场聚会在晚上举行。
对李敏和李讷来说,接到刘少奇儿子刘源的邀请是十分惊讶的。因为在她们心中,刘源应当怨恨自己家才对。毕竟是她们的父亲毛主席做出了那个改变中国十年的决定。若没有那个决定,刘少奇也不会被人害得早早因病去世。但等她们带着自己的家人走进刘家时,却发现一个长辈早早地就在等待着她们了。
那时候的王光美已经八十多了,患有疾病的她走路稍显不顺畅,但为了这场聚会,她还是让自己的女儿扶着她,缓缓走上前去与李敏和李讷打招呼。李敏和李讷见状,忙不迭地上前,搀扶着这个多年前曾与她们无比亲近的老人。当握住那双手时,看到老人脸上的笑,两人都感觉好像又回到了从前。
王光美和李讷、李敏
显然,王光美老人并没有在聚会上提起当年那些不堪往事的想法。他们只是回顾着两家人在改革开放之后,彼此之间的重又恢复的亲密联系。王光美不时问起李讷和李敏的家庭生活,还频频向她们打探毛主席儿子毛岸青一家的生活状况。在欢声笑语中,李讷和李敏仿佛又感受到了家中长辈给予的温暖。
彼时,李讷的丈夫王景清已不再是刘少奇的贴身警卫,但在面对老领导一家人时,他依然感受到了无比的亲切。他和王光美聊起从前,聊起那段革命和建设的时光时,仿佛依旧能感受到刘少奇注视着他的目光。而王光美对待他的态度也还是那么亲切,就像看待自家儿子一般。
毛刘两家人的聚会
在那场聚会上,王光美也许是意识到了自己的生命快要走到终点了,她语重心长地说,两家人的所有后辈都是自己的儿孙,儿孙们一切都好自己才能放心。这样的话语表明,在彼时的王光美心中,早已不存在对毛主席的不满和怨恨。因为她已经深切地知道,特殊时期的那些事并非毛主席所愿。
1983年,在刘少奇的故乡湖南省,举行了一场纪念刘少奇诞辰85周年的活动。王光美也带着她和刘少奇的子女们回到了丈夫的家乡,缅怀已故去十多年的他。但在活动结束后王光美却并未离开。她绕道韶山冲,去到了毛主席故居。在那土屋前的树荫下,这位老人久久地伫立着。
毛主席故居全景图
毛主席故居内部图
良久,她走进屋里,察看起里面的摆设来。一边走一边回忆,那段与大家一起为了人民,为了实现社会主义而斗争、工作的日子再次浮现在她的脑海中,往事如烟,却并未就此散去!那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啊,又是无数工人农民的劳动啊,正是他们的支持,才让国家有了今天。
毛主席和刘少奇不过是为了人民而工作的代表。他们都想要建设好这个国家,都想要把这个人民做主的政权延续下去。革命和斗争都是必要的手段,毛主席的良苦用心,王光美是能体会到的。因而在临走前,她提笔在留言簿上写下了一句话:深切缅怀毛主席!落款是,您永远的学生王光美。
这句话看似简单,然而它却是王光美在监狱中待了十多年后写下的。她在那特殊时期经历的坎坷、动乱,能让后辈在提起时都感到心惊,但王光美放下了那段历史。晚年的她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了为这个新生的国家做更多的事情上。
中国最早的国家级基金会——幸福工程
1995年,她发起了一项名为“幸福工程”的大型扶贫项目,旨在帮中国最广大农村地区的贫困母亲摆脱困境。在王光美看来,大量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把生活的重担全都丢到了妻子身上。这些农村妇女大多没有受过什么良好教育,因而只能用最原始的劳作方式,带着全家在温饱线上挣扎。
为了解救这个规模庞大的贫困人群,王光美,这个活了一辈子也没主动沾过钱的老人,开始主动向社会呼吁,发起募捐,她自己则成为了第一个捐献者。1995年新年到来之际,中央发给她的数千元慰问金全被她捐了出去。受她的影响,彼时中国社会上的企业也开始纷纷解囊相助。
王光美走访贫困家庭
获取到资金后,王光美全力推动幸福工程落地。就在当年四月份,就有四百多个母亲得到了资助。而王光美,作为一个国家级项目的发起人、主导人,却没有拿幸福工程一分钱,就连发给她的工资都坚辞不受。临到去世时,她还嘱托自己的孩子们,要把这个工程继续办好。
一个耄耋老人,在自己尚且精力不济的情况下,却依然牵挂着人民。王光美的奉献,让无数的老百姓记住了她。所以在她的葬礼上,才有那么多为了悼念她而伤心痛哭的群众。
王光美为幸福工程题词
对子女的的关怀,对特型演员的支持
作为一个母亲,王光美无疑是远超合格线的,她对子女的不偏不倚、关心照料让孩子们永远都发自肺腑的感激;而作为一名曾经的第一夫人,在面对扮演自己和刘少奇的特型演员时,她也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支持和宽待。
在她的遗体即将被火化时,她的儿子刘源含着泪用一只手端着遗像,另一只手猛地举起,向母亲的灵柩敬了一个军礼,作为对她最后的告别。在刘源和所有刘少奇子女眼中,王光美是最慈祥的母亲,对待他们也是一视同仁。
王光美葬礼,手端遗像者为刘源
王光美与刘少奇结婚时,刘少奇已经有过四段婚姻,前妻给他生下了6个子女。而王光美与刘少奇的年龄差距也有二十多年,这就意味着她需要以一个年轻妈妈的身份照顾好这6个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
王光美做到了这一点,甚至还有很大的超出。多年后,当她和刘少奇的女儿刘涛登上电视节目为观众讲述她和母亲的故事时,人们才发现,原来王光美在家庭中也是如此完美的一个人。
刘涛说:“在我还小的时候曾经照过相,后来长大了翻照片才发现每次照相妈妈都是抱着我,那神情完全就是抱着亲生孩子的模样。小时候在家里她也最疼爱我,这样的疼爱甚至超过了亲生孩子。”
王光美和孩子们
到了北京,即便刘涛已经是最大的孩子,王光美却依然重视她、关爱她。在刘家,只有刘涛拥有新衣服和新用具的优先选择权。这让其他孩子甚至是常驻刘家的警卫、秘书等工作人员都觉得王光美偏爱刘涛。
其实王光美对其他孩子也不逊于对刘涛。她对他们的爱总是体现在每个孩子需要的地方。例如,在每年夏天中央要去北戴河开会避暑时,王光美总会拿出自己攒下来的钱,用于让孩子们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去的花销。因为在当时,只有公务人员在开会期间的费用是公家给付的。
但王光美根本不舍得把孩子们留在北京,忍受炎热的夏天。她总是每个月都从自己的工资中扣出部分钱来,一点点积少成多,以便让孩子们享受一个冰凉的暑假。
待王光美到晚年时,她的孩子们回忆起这些往事,即使逐渐年长,也仍旧能体会到当年母亲给他们的爱意。
也许王光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永远明白自己的角色,也永远知道该给予身边的人什么样的支持。因而在面对两个将要在电视剧中扮演自己和丈夫的演员时,她也给予了他们自己最大的帮助。
电视剧中的刘少奇
饰演刘少奇的演员郭法曾坦言,自己之所以能成功塑造一个伟人的形象,第一步靠的就是王光美的鼓励。是王光美告诉了他刘少奇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也是她作为刘少奇妻子的讲述,才让郭法曾有了对人物的基本理解。
王光美曾亲切地对郭法曾说:“你要大胆地去演,把刘少奇同志的生平、为人都表现出来。”正是这样的鼓励,才让郭法曾有了十足的信心,站在摄影机前,在《刘少奇的四十四天》中,为全国观众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国家领导人。
《刘少奇的四十四天》剧照
而刘袖杰作为在这部电视剧中饰演王光美本人的演员,也让王光美觉得,剧中人好像就是自己年轻时候的模样。电视剧里的刘袖杰穿着王光美曾经穿过的衣服,言行举止都跟当年的王光美形神一致。
后来,刘袖杰曾讲起她即将饰演王光美时,自己曾得到的帮助。她言辞真切地说,正是因为和王光美本人有了深入的沟通,她才能一步步揣摩并演出一个较为真实的王光美。
刘袖杰
演员的演技能达到如此地步,能让现实中的原型人物感觉到真实,按理来说郭法曾、刘袖杰应当为之自傲,但他们却没有这样做。在内心深处,他们都认为是王光美的无私支持将他们推到了这个境界。
刘少奇和王光美的故事是真实的,他们的精神是存在的。演员的任务不过是了解并表现出来。正是在开拍前与王光美的深入接触,才让两个特型演员有了成名的机会。在这一点上,他们深深地感谢着王光美。
遗体告别仪式上的两位演员
在她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两个特型演员肩并肩站在一起,郭法曾已经白了头,却还留着跟刘少奇差不多的发型;刘袖杰看起来依旧年轻,但哀容满面,显得有些憔悴。在悼念的人群中,他们是那么的显眼,就好像从时光中走出来的刘少奇夫妇一般。
但他们毕竟只是演员,因而在面对这个真正具有博大胸怀的传奇女性时,他们能做的,只是深深的哀悼。
是什么造就了王光美
在王光美成为刘少奇夫人后,她几乎做到了让所有人都满意。在政治上她是刘少奇的助力,在生活中她是孩子们最亲爱的母亲,即便到了晚年她依然是人民心中可亲可敬的人。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个人呢?
这也许要从王光美的家庭说起。
年轻时的王光美
在王光美的生平简介中,总有书香世家和大家闺秀的称呼落在她的家庭和她本人头上。也许有人会以为所谓的书香世家会受到封建传统的影响,从而限制王光美的成长。但在王光美家中,革命和现代化思想早已经是主流了。这一切都源于王光美的父亲王治昌。
王治昌
王治昌曾赴日留学,在早稻田大学,他分别进修了经济、法律和商学,同时还认识了国民党元老廖仲恺。在大学期间,两人关系十分要好。受到廖仲恺的影响,王治昌对革命的态度也是积极的。
但后来孙中山去世,蒋介石把控了国民党并将之变成了一个代表大地主阶级利益的军阀政府后,王治昌就再也没搭理过国民党伸出的橄榄枝。他反而开始倾向于共产党的革命纲领。
在王治昌影响下,王家的不少子女都参加了革命。王光美的兄长王光杰、王光超,早早就与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建立了联系,成为了共产党的一员。王光美的两个妹妹也在抗战时期主动加入了革命阵营。
王光美在延安
正是在妹妹的招揽下,王光美才最终答应了帮共产党做事,不久就到了延安。
在一排排的窑洞前,王光美眺望着延安的风光。她是城里来的知识分子,在延安的人民看来,她与成天穿着那身灰色军装的军人们格格不入,但王光美却没有耍小姐脾气,她反倒很快适应了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穿上了八路军军装,绑上了绑腿,与女兵们打成了一团。
不久后,国民党军队攻到了延安附近,王光美也就随军撤离到了晋绥根据地。那里是她真正开始深入了解共产党政策和革命纲领的开始。她参加了土地改革学习班,了解到了共产党为什么能受到人民拥戴。于是她也开始真诚的融入这股浪潮中。
不久,王光美完成了学习,准备到农村去搞实地操作,给村民们分配土地。但就在这时,她遇到了刘少奇。刘少奇邀请她去晋察冀,说那里也可以搞土改。但此时的王光美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一名共产党员,她以不想搞特殊化的理由拒绝了刘少奇的好意。
直到一年后王光美才真正知道刘少奇当初邀请她去晋察冀的意思,于是她也开始主动了解刘少奇的生活和性格。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交流后,王光美觉得自己可以照顾刘少奇的生活起居,于是同意了与刘少奇结婚。
刘少奇与王光美
在两人婚后,王光美就承担起了另一份责任,那就是在刘少奇工作时做他的得力秘书。女人特有的细心让她能够在刘少奇忽略一些细节时及时提醒他。在刘少奇繁忙的工作中,王光美总是他的贤内助。
有一次刘少奇到地方视察,当地的基层干部见到领导来了就全程跟随着他,向他介绍当地的情况和他们的工作。视察结束后照例刘少奇要跟干部们握手,但刘少奇却漏了俩人。王光美看见后,就拉着刘少奇走到那两个干部跟前,让他和他们握手。
刘少奇的工作态度也深深的影响了王光美。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刘少奇带着王光美,和工作人员一起下乡考察。为了了解百姓在缺粮时吃的什么,刘少奇甚至找来人的粪便扒开来察看。这样的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就在潜移默化中印进了王光美的心中。
在不久后到来的动乱中,夫妻二人被迫分离。直到走前,刘少奇都在跟王光美说,好在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言外之意是,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终有一日,人民会对这段特殊时期做出正确的判断。到了这个时候,刘少奇依然还想着人民。
王光美作为他的妻子,自然与他心心相印。因而在动乱结束后,虽然一家人都受到了伤害,但王光美依然选择了对世人宽容以待。她在年逾古稀时依旧选择了挑起一副重担,为贫困的那些母亲建造一个“幸福工程”。
王光美,不愧为是一个伟大的女性。正是因为这样的伟大,才让那么多人出现在她的葬礼上。人民悼念她,亲人难舍她,与她有过交集的演员都为她而失声痛哭。作为这个国家曾经的“第一夫人”,王光美做到了她所有该做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