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蛊之祸后汉武帝刘彻进入晚年,由于太子刘据自尽,汉朝的储君之位悬空,确定汉朝储君便成了刘彻眼前最大的任务。刘彻不仅有长子刘据,还有好几个儿子,他们都已经成年了。这些儿子们都有自己的势力,在朝廷中也有各自的代言人,对争夺太子之位非常积极。然而刘彻否定了这些成年皇子们的请求,却选定了不到十岁的小儿子刘弗陵作为皇位继承人,这让朝廷内外大跌眼镜。站在国家和政治的角度,刘弗陵是难以担当汉朝皇帝的责任的,让他当皇帝的风险非常大。所以后世学者们对刘彻当时的决策感到不解,进行了长期的讨论。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看,将刘弗陵作为汉朝未来的皇帝,首先将面临主少国疑的大问题。皇帝年幼必然不能处理国家政务,大臣们怀疑皇帝的能力,双方必然在治国方面产生矛盾冲突。这样的矛盾冲突要么导致权臣出现,皇权旁落,国家出现改朝换代的风险。也可能出现皇权和相权激烈冲突的情况,朝廷中掀起争权夺利的斗争,国家面临内乱和崩溃的风险。可以说从各方面来看,选择刘弗陵这样的未成年人为皇帝,对国家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刘彻作为统治汉朝五十余年的帝王,对这种情况应该有所预测,其风险也很清楚。
然而刘彻还是拒绝了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昌邑王刘髆等成年的儿子对太子之位的渴求,选择了还在儿童时期的刘弗陵。他甚至为了打消成年皇子们对皇位的觊觎,严厉处置了燕王刘旦,还将昌邑王刘髆的党羽两根拔起。可以说面对立刘弗陵为太子的反对之声,刘彻表现得非常强势,简直就是一意孤行和刚愎自用。由于刘彻的一贯强势,再加上巫蛊之祸前后的杀戮,让朝廷中大臣不敢反对,使得刘弗陵坐上了太子之位。对于刘彻的这种选择,很多人感到不解,从理智层面分析,这是非常冒险的行为,可以说是在赌汉朝的国运。
刘弗陵为什么把皇位给刘病已(刘弗陵为什么英年早逝)
历史上的学者们分析刘彻立刘弗陵为太子的原因,各种说法不一而足。有的归咎于刘弗陵及其母亲钩弋夫人身上的神迹,说是刘彻迷信神迹的结果。也有的是刘彻看到刘弗陵长得像幼年时期的自己,所以对幼子特别疼爱。还有的说法是认为钩弋夫人没有强势的外戚背景,不会出现外戚专权的威胁,所以刘彻才选择了刘弗陵。这些说法在史书上比比皆是,各种论断的文章不少,但都没有抓住其中的重点。只有钩弋夫人没有外戚背景的说法有些沾边,但并没有指出其关键问题所在,理由也难以让人信服。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分析,所谓刘弗陵及钩弋夫人身上的神迹之说,很可能是刘彻故意找人扮演的政治秀。刘彻和钩弋夫人的事情,发生在刘彻巡狩河间国的时期。他听到当地的“望气者”说这里有奇女子,便找人查询,最后发现了只有十多岁的钩弋夫人。据说钩弋夫人出生是双手握拳,从诞生起都不能打开。刘彻感到非常神奇,便召见了钩弋夫人。刘彻掰开钩弋夫人的双拳,手中居然藏着玉钩,于是刘彻便把钩弋夫人带回了长安。钩弋夫人长得很漂亮,深受刘彻的宠爱,生下了皇子刘弗陵,后来被刘彻立为太子。
除了钩弋夫人身上的神迹外,刘弗陵从诞生也发生了神迹。据说他是钩弋夫人怀胎十四月才生下的儿子,因为和上古圣帝尧的怀胎时间相同,所以刘彻认为他是自己的继承人,还修建了尧母门彰显神迹。刘弗陵长成后,五六岁便身体强壮,而且很像幼年时期的刘彻,所以深受刘彻喜爱。
刘彻派人绘制“周公辅成王”的图画,赐给奉车都尉霍光,暗示群臣自己欲立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上述的这些说法在各种史书上都有出现,向来被主流历史圈认为是刘彻信任和宠爱刘弗陵的表现。可仔细想来,刘彻的这种表现,明显与他一贯雄才大略的作风不同,更不符合他严酷的政治性格。
刘彻统治汉朝数十年,从来都是个人私情和政治利益分开的,绝不会因为私人感情而影响政治利益,更不会因为神迹之类的说法影响自己的国策。刘彻在这方面的残酷和现实在历史上非常出名,如果上述记载真的成立,也就极大地违背了刘彻一贯的政治作风。有人认为是刘彻晚年性格大变,因为儿子刘据之死导致他作出与往常不同的决策。这种说法其实是自欺欺人的,刘彻这种铁石心肠的政治家,一辈子见惯了生死。刘据之死可能对刘彻造成打击,但要说改变他的性格,这完全是痴人说梦,也不符合刘彻雄才大略的风格。
从刘彻、钩弋夫人和刘弗陵的故事来看,这里面有着明显人为操作的痕迹。钩弋夫人的父亲姓赵,因为犯罪了罚了宫刑,派到宫廷中做宦官,一度做到了中黄门的位置。刘彻在河间国发现钩弋夫人时,钩弋夫人的父亲已经过世,葬在长安西城门雍门。其实这里面疑点非常多,引起了不少人的怀疑。很多人认为刘彻在河间国发现钩弋夫人,是中黄门赵氏的同僚和河间国官员组织的,一场拍刘彻马屁的活动。实际上这种说法也难以成立,如果是这样,刘彻还被诓骗其中,除非刘彻是傻子,而不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中黄门并不是小官,而是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是皇帝出行伴随左右的。对于这样的官员,刘彻不可能不查清他的底细及家庭情况。所以钩弋夫人在河间国以奇女子的身份出现,还让“望气者”去告知刘彻,这明显是刘彻自己安排好的把戏。而且中黄门赵氏去世后,被埋在长安西城门雍门,而不是回到家乡河间国,这也说明了钩弋夫人在事发前其实生活在长安,而不是河间国。从事发时的政治背景看,正是太子刘据势力如日中天。刘彻出巡河间国,由刘据代理朝廷政务的时期,这说明钩弋夫人的神迹显现必然有所指。
钩弋夫人双手握拳,拳中藏玉钩,被人称为拳夫人。古代拳通权,这明显是代表皇权的意思。钩弋夫人双拳别人都掰不开,唯独刘彻将其掰开,这说明皇权在刘彻这边。钩弋夫人怀胎十四月生刘弗陵,与尧帝十四月诞生雷同。这也暗示刘弗陵是天命之子,而刘彻是天命之子的父亲。这明显是一出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理念的大戏,是与太子刘据争权的布置。而太子刘据又得到儒家的支持,尧帝是儒家推崇的上古圣帝,这明显是在与刘据争夺儒家话语权。结合所有细节来看,刘彻这出大戏明显是冲着太子刘据去的。
钩弋夫人虽然被刘彻带回长安,但并不是生活在长安的未央宫、建章宫中,而是生活在长安远郊的甘泉宫。这里是刘彻狩猎和休假地方,距离政治中心的长安城有一段距离。钩弋夫人生活在这里,常常陪着刘彻狩猎玩乐,看似得到刘彻宠爱,其实也是别有深意。钩弋夫人不与朝廷大臣常常见面,她的一切能够保留神秘感,这有利于刘彻在她们母子身上编故事。这些故事实际上就是政治信号,遥控着朝廷中局势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彻立刘弗陵为太子是早有所谋的。很可能历史书上留下的刘弗陵出生的日子,都是被刘彻改过的。
刘彻姬妾很多,但他唯独选择了中黄门赵氏的女儿,明显是有着深思熟虑的操作。赵氏是贱民出身,又是犯有重罪入宫的,所以他不可能有外戚家族把持朝政,这可以避免外戚专权的发生。刘彻对外戚专权深恶痛绝,所以这是他立刘弗陵为太子的首要考虑条件。刘弗陵年幼,在甘泉宫长大,身边的人全是刘彻安排好的,与朝廷内外的大臣没有利益关联。而刘彻的其他皇子,除了已去世的刘据,剩下都是诸侯王。这些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势力,对皇权野心勃勃,朝廷之中也有代理人。立谁为太子,都会引发他们之间的内斗。
在立刘弗陵为太子之前,汉朝因为长期与匈奴和外族的扩张作战筋疲力竭,国内各地的农民起义也此起彼伏。尤其是在巫蛊之祸后,因为内耗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使汉朝的国力回到了文景之治以来的最低点。而朝廷之中动荡也还没有完全平息,刘彻在自己离世前需要提前完成许多的布置,避免帝国在自己去世后崩溃。为此刘彻对儒家官员表示妥协,重启了原刘据的太子党儒家官员,甚至下了《轮台诏》为罪己诏,将国策从对外扩张回归到修身养息。所以此时的汉朝再也经不起诸侯王争夺皇位而内斗,刘彻必须提前将苗头掐死。
正是出于上述考虑,刘彻大力扶持刘弗陵。他不仅搞出很多神迹一类的东西,还多次或明或暗地向朝廷大臣暗示。同时他又提拔了霍光、上官桀等人作为刘弗陵的辅政大臣,这都是为了帮助刘弗陵稳定朝政的局面。而刘彻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两个意图。其一是让刘弗陵的班底与儒家官员控制的朝廷形成平衡,让皇权不至于旁落。其二是让儒家官员掌权,让他们坚持休身养息的国策,使国家从巨大的损耗中恢复过来。由于霍光等人是新提拔的,而且不是朝廷中固有势力,在儒家官员的掣肘下,无法单独掌权,这也防止了权臣的出现。
可以说刘彻立刘弗陵为太子,从头到尾都有着很复杂的考虑。首先是考虑到赢得儒家大臣的支持,如果没有这个支持,刘弗陵的皇位也坐不稳。如果没有儒家大臣,修身养息的国策也无法坚持下去,国家很可能在内乱中崩溃。同时还要考虑到外戚专权、权臣出现和诸侯王争权夺利的可能,所以在朝廷中形成了儒家大臣和辅政大臣的相互制衡,避免内斗而使国家失控。由此可见刘彻在安排后事上是有着多重考虑的,从朝廷内外到国家政策,都是全方位的考虑。刘弗陵作为皇子中政治牵涉最少的一方,反而是最有利于政治稳定。如果选择其他成为诸侯王的皇子,必然会导致地方派系、诸侯王势力和儒家朝廷的内斗,危及国家存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