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耳熟能详的乐曲有很多,但是乐友们听过来自太空的古典乐吗?乐邻今天为大家带来的这首乐曲,曾代表人类文明成就,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送入太空。让我们一起聆听卡农,走近卡农吧~
说起在西方古典音乐中被误会最深的术语,卡农若是排在第二,想必是没有任何术语敢抢第一的。这一音乐写作技法的名称——如赋格、奏鸣曲等——自1968年法国指挥家Jean-Fran?oisPaillard领导的室内乐团将其挖掘并改编演出后,摇身变为世上最著名的音乐段落的名字。
比起“卡农”这一被误解为曲目名的题材名,更加鲜为人知的是帕赫贝尔本人。我们有必要在此简单地介绍一下作曲家。约翰·帕赫贝尔,男,德国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管风琴家,且是当时著名的通奏低音大师。在西方音乐史中,帕赫贝尔常被轻易忽略,唯一着重的笔墨是我们熟知的J.S.巴赫或许深受其作品影响。
卡农作者(卡农作者是谁)
帕赫贝尔的这首D大调卡农,由三把小提琴和一个低音乐器组成的巴洛克室内乐团演奏,后由作曲家本人改编了羽管键琴版本。
卡农在古德语中意为“规律、法则”,这也是卡农题材的一个写作核心。低声部由一个两小节的循环动机贯穿全曲。这个循环由I-V-VI-III-IV-I-IV-V级和弦的主音构成,我们将其称为“帕赫贝尔循环(Pachelbel-Schema)”。这个循环在几百年后成为了在流行乐中和“4536251”齐名的“黄金8和弦”。
(黄金8和弦)
在此基础上,其他声部演奏的主题依次进入。从第二次低音循环开始,最高声部进入演奏主题;第三个循环中声部进入,演奏和最高声部相同的主题,但由于两个小节的错位,和最高声部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共鸣关系;由第四个循环开始,次中声部进入并演奏相同的主题,至此所有声部亮相完成。
低音循环共重复了28次,高声部们严格遵循了“卡农”这个“规律和法则”,在帕赫贝尔的指引下进行了12次变种。将速度、节奏、音型和奏法的变化隐藏在了不断反复的和声之间。音乐学者凯瑟琳·维尔特(KathrynWelter)评价其为“一种令人捉摸不透并难以察觉的愉悦感”。
而我们现在常听到的钢琴版卡农,是由美国R&B钢琴家乔治·温斯顿(GeorgeWinston)改编的《帕赫贝尔卡农主题与变奏》(VariationsontheKanonbyPachelbel),和帕赫贝尔原版的D大调卡农相去甚远。在这个变奏中,温斯顿将调性移到了C,并进行了许多R&B的艺术处理,成功地让这首巴洛克音乐获得了世人的喜爱。
比起原作者改编的奏于羽管键琴的卡农,奏于现代钢琴的《卡农主题与变奏》在曲子一开始就将完整的和声呈现给听众。与此同时,温斯顿遵循了“规律和法则”,将声部间的依次进入完美地转移到了主题与变奏中。比起原版卡农声部亮相的一目了然,温斯顿的卡农的声部穿插更加隐蔽,在不经意间将所有声部介绍完毕,并开始了它们的冒险。
这首R&B卡农并没有许多古典爱好者想象中的不堪,甚至在技巧方面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如大量保持音和连线构造的复杂节奏型——R&B类型音乐的惯用手段,三部音阶的练习和演奏、多声部间的转移和重点突出等,都可以在这个曲子里获得足够的训练。
当然,如果是为古典爱好者,我还是更推荐帕赫贝尔亲自改编的羽管键琴D大调卡农;若是对古典音乐兴趣平平的演奏者,这首C大调卡农主题与变奏也是十分有趣的。
无论是300年前的帕赫贝尔,还是300年后的温斯顿,都选择将他们的卡农在女高从句(SopranClause)终止结束,这或许是对一首出现在无数影视、戏剧、流行甚至是婚礼、宴会等活动场合的乐曲最好的尊重。
文:墨噗
不知道乐友们的感受如何?旋律错落有致、互相追随,令人沉醉。当然,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哈姆雷特,卡农也被重新组曲演绎成各种版本,并出现在各类影视作品中。不知道乐友们心中最爱是哪一首呢?下一期,我们不见不散~
|想进一步了解“宝藏”乐邻?
下载乐邻APP!“解锁”更多互动交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