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205~公元前203年,楚汉相争,在百余次战争中,广武、荥阳、成皋一带的大战是很著名的。
东门城(东门城楼)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楚汉成事之战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选取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成皋之战就是在广武、荥阳、成皋这个地方进行的,从历史地理来看,这里是古代军事的重要地带。
一、汉王城·楚王城现状
汉楚二王城在荥阳县东北47华里的广武山上,距旧广武县城12华里。广武山东西绵亘,北临10余华里宽的黄河,南为千里平川。此地的荥阳关、虎牢关、黑石关、函谷关以至潼关,是通往关中咽喉要道的前哨据点。
广武山山顶平缓,山的中间有一条南北方向的大深沟,沟宽800米,沟身弯转折曲,悬崖陡壁,岩石高低杂错其间,是一处天然险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沟”。
汉王城●楚王城总位置图
鸿沟以西有西广武城,即是汉王城;鸿沟以东为东广武城,即是楚王城(群众称之为“霸王城”),二城遥遥相望。晋、唐以来许多文人都到这里来游览,如阮籍、李白、韩愈、张祜、白居易等人均登广武山,过鸿沟,上二王城,凭吊汉楚战场,写下了许多诗篇。解放后,当地人民已在鸿沟沟底与半岸壁中建造了一些住房,或者倚壁挖窑居住,成立了鸿沟生产大队。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鸿沟为界”的遗迹保留到今天是很有意义的。
汉楚二王城均为方形。由于年代久远,黄河又向南移,以致将二城的北端大半部冲塌入黄河水中。
汉王城比楚王城面积略大,东西长1200米,今日南北方向仅存留300米。此城南墙西端向北斜去约百余米,与楚王城南墙不是一条直线。墙体塌落处宽30米左右,残存部分高6米~7米不等,其中西端部分较高,在东墙紧临黄河悬岸处为最高点。墙高约10米,高出黄河水面200余米。自鸿沟入城必走此道,磴道尚有痕迹。
楚王城东西长1000米,南北长残留400米,城墙宽26米多,城角部净宽约70米左右。墙体一般高6米~7米不等,其中西南城角最高,达15米,这是广武山上二城中最高点。城内平坦,自西墙外沿黄河边有一山峰,西墙紧逼其侧,当年筑城时,是有意利用这个地形的。
二城的形状大致相同。从塌落的断面来看,城墙均用黄土逐层分段夯实,夯层十分明显,夯窝犹有印痕。二王城比现存的一些较完整的汉代故城不同,二城的墙身每隔十数米整段塌掉,出现一些缺口,这是因为年代久远,水土流失所造成的。二城的城门位置无迹象可寻,亦无文献可考,不能确实查知。
汉王城●楚王城平面图
从地面考察,并未拾到陶片,也不见砖瓦等残片,没有任何文物。可能是因为军事防守的战城,没有更多的生活用具以及大型建筑的迹象。据现在霸王城村居住的居民说,每年耕作时,常常在二王城里外拾到一些铜镞,为三棱尖体,棱角锋锐,青绿色。
二、汉代市井与市场
我们看到过今天的市场,也看到农村的集市。如果要追溯市场和集市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或者商周时代。商周时代时市场什么样,至今尚无间接的形象或文字的记述。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到汉代已有市场集市了。
汉代包括西汉与东汉,有400多年的历史。从西汉初计算,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2100多年。汉代社会是什么样,从四川出土的画像砖可以窥知其内容。
从这种画像砖来看,市面上都是十字大街,四面有三间大门,在十字大街中心有鼓楼一座。鼓楼为两层,下层每面各三间,中间悬挂面鼓。楼顶做单檐四坡式。
十字大街把市井分为4块,每块做3排平房,每排房屋都有5~6间面南,在排房中间南北方向开2条小巷穿通,每角都建有合院房屋,房屋之山面还开正圆形窗子。十字大街的街面宽广,其宽度比排房的长度大,大街实际上是市场,四面排房是交易的场所。
四川出土画像砖的汉代市井图
根据四川出土的画像砖来看,汉代市场也很全面。它是从东门进入市场,在东门里也有一个鼓楼,这个鼓楼与上述的鼓楼基本相同,唯独楼下没有门窗。有两人对坐,正在谈买卖棺材,棺材的形状与现在的棺材相同,十分逼真。还有两人正在讲买卖猪(狗),猪已仰卧,两人正在交易的画面。
在东门之侧,还有房屋,里边有灶台及锅盆等等,应当是在卖水,或者是卖粥。
四川出土画像砖的汉代早市图
东门为木制板门,双扇可以开启与关闭,木制门框,门顶为四坡水顶。在墙上刻“东门”二字,这证明是汉代某一个城市的东门之内的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