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片《革命者》如约上映。
孙浠伦(孙浠伦身高)
很快,电影的首轮口碑已经出炉了,猫眼9.4分,淘票票9.5分,微-博大V推荐度91%,就连一向严苛的豆瓣,都给到它7.5的高分,暂列暑期档最佳。
从影迷所反馈的评价中,我们也可以明确地感受到:好评如潮。
其实电影在首映时,就已经收获了一大波好评,其中还不乏名导名演员。
导演高群书说:
“这是一个中国电影史上非常值得记载的革命浪漫主义电影。”
窦鹏表示:
“这次的创作空间很大,也有很多挑战,电影非常好看!”
年初主旋律爆款电视剧《觉醒年代》的导演在北大展映的时候也观看过影片,他对电影的评价很细致,也很有力。
他说:“我全程看完大作,很激动,我看到很多我们剧中没有实现的细节。”
而网友更是不吝好评,有说:
“这部电影看得我们热血沸腾!”
有说:
“电影叙事方式和光影的处理都非常棒,中间多次感动落泪!”
甚至还有人直说:
“革命者太好看了!今年看过最好看的电影!怒打10分!”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革命者》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为什么?
01非典型的主旋律电影
开门见山地说吧,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革命者》的话,那就是:
惊喜!
《革命者》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从开篇起就处处透露出它很“特别”,这个“特别”是好的,也是值得夸赞的。
影片是由张颂文、李易峰、佟丽娅、彭昱畅领衔主演,秦昊、白客特别出演,章若楠主演,辛云来、孙浠伦等友情出演。
电影主要讲述的是1912年至1927年期间,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故事。
《革命者》的定位是一部传记电影,但它区别于一般人物传记片,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伟人的一生,而是打破时间框架,采用非线性叙事的方式来回溯。
电影讲述的是李大钊被执行绞刑前的38小时内发生的故事。
在这38小时里,和李大钊有关的人物一个个出现,他们就像是一个个触发历史事件的“机关”。
一旦触碰,我们就仿佛回到过去,去见证、去经历李大钊的重大时刻。
当已经被刑罚折磨了很久的李大钊被拖到审讯室,面对质问:
“你就是北方的统帅,你煽动过多少人?”
他没有回答,顺着这个问题,他的思绪回到“开滦矿难”:
“反抗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斗争是我们唯一的出路,革命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当张学良拿着文件找到张作霖时,谈及李大钊,故事从他的视角回到了“中国报童无辜惨死”的事件里。
当文件送到还在戏台下听戏的蒋介石手上时,又从他这引出了李大钊先生和孙中山先生的首次会面。
当李大钊被折磨到泼水叫醒时,他带我们“看”到了青年润之,那个和他一样,想要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寻找救国之道的年轻人。
通过一次次的碎片回溯,回到他带着学生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回到了段祺瑞军阀公然开枪的至暗时刻,回到他和陈独秀分工“南陈北李”……
这些一个个闪回片段串联起来,组成了这部电影。
不管你了不了解那段历史,了不了解李大钊这个人,都会被这些事件触动,因为电影中无时无刻在传递情绪。
这里就必须要提到这部电影又一个让人惊喜的地方——影像上的美学。
整部电影无论是在牢狱中、李大钊家中、北大图书馆、还是与陈独秀吃饭的火锅店,画面上始终会有一个地方留给“光”,而且这束光总是能直接打在守常先生脸上。
其中运用得最好的还是几场监狱戏。
比如电影开始李大钊在监狱的墙上,通过影子比划飞鸟;
比如他受尽折磨,却还想着伸手接住照下来的光;
再如即将赴死的最后时刻,他在牢笼中缓缓转过身,背身翘着腿坐在椅子上,一束光落在他身上,无惧生死,只有祥和。
这几场戏都是带有情绪的,情越真,越动人。
其实不仅是电影主体,早在影片一开始,由影像美学带来的沉浸感就已经被运用到极致。
电影开场2分钟,就能逼出观众的眼泪。
影片一开始是从1983年讲起,在北京西郊万安公墓,一群人挖出了埋在地下多年的一块墓碑。
画面到这里,都一直是黑白的,直到他们拿出笔,沾上朱砂,描着墓碑上的名字,在黑白的底色下,红色的朱砂尤为显眼。
而后,刚写好的墓碑在雨水的冲刷下,朱红色的字混着水留下来,就像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墓碑。
这一幕不长,但是视觉上带来的震撼极大。
同样的,结尾的彩蛋里,11岁的李大钊爬上火车,偷偷打开开关,他从车厢里探出头,对着外面的朋友喊:
“我要坐火车去远方啦~”
孩童的笑脸切换到了38岁李大钊的笑脸,在身后飘扬的红旗映衬下,越发显得动人。
毫不夸张地说,在技术层面上,《革命者》拍出了主旋律电影之上的“高级感”,为主旋律电影谋到了新出路。
02李大钊和他的朋友们
《革命者》的主角,毫无疑问是李大钊。
这个李大钊是多面的,立体的,鲜活的,既是一个“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也是一个不在“神坛”上的李大钊。
热血富有激情,浪漫而又平凡,甚至我们可以看到他无助的时刻,但这样的李大钊更为触动人。
而且这么看下来,会发现,电影的主角又不止是李大钊,由李大钊引出的群像刻画也非常精彩。
影片对于人物的刻画相当老道,片中除了我们熟悉的青年润之,陈独秀,孙中山,蒋中正这些历史真实的人物之外,还虚构了阿晨、庆子、徐三等角色。
可无论虚实,他们不仅能让我们记住,还给到我们一个感觉——真实。
电影看下来,你不会去质疑历史上是不是真有阿晨这么一个报童,因为你知道在那个时代,这样的报童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他可能不叫阿晨。
电影还有一个很妙的点,台词。
作为主旋律电影,《革命者》很难得的没有掉进“说教”式的台词“陷阱”里。
影片中选用的每一句口号、每一桩事件,都和李大钊这个主要人物有着重大联系。
在报童被枪杀的事件里,他站在俄国人面前,掷地有声地说:
“你搞错了,这里是租界,租界是上海的,上海是中国的,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中国的。”
在遇到段祺瑞军阀武装镇压学生时,他面无惧色地说:
“我最怕的,就是看着你们一代代年轻人,老去了、麻木了、看着国亡了!同学们,你们愿意当亡国奴吗?”
在面对绞刑架,他不惧赴死,说:
“如果我死了,能够唤醒那些麻木的人,我可以去死,我应该去死。”
因为情绪渲染得到位,重大事件穿插得当,这些单拿出来像是“喊口号”的台词,在影片中却有着振聋发聩的力量和效果。
这,也是这部电影的用心之处。
03张颂文:从教科书里走出来的李大钊
《革命者》之所以能够在口碑上大获成功,张颂文居功至伟。
因为是个人传记片,全片完完全全从头撑到尾的,只有张颂文一人。
而他在化妆加分的情况下,张弛有度,注入真情的演绎,也让李大钊彻底从教科书里走出来了。
在接受采访时张颂文说:我演过李大钊,这是我一生的荣光。
事实上,他也没有辜负这个角色。
为了这个角色,他阅读了大量的史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影像视频。
他一点点去揣摩李大钊的心思,他去体会为什么李大钊会坚决赴死,去感受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被关22天会是什么状态,连行刑前的水肿程度都仔仔细细研究过。
在拍摄过程中,张颂文还临时加了一个细节,阿晨给他送报纸的时候,他饰演的李大钊说:
“手上有油啊,是不可以碰书的。”
电影里,张颂文奉献的高光时刻有很多。
比如他抱着已经慢慢失去意识的阿晨,颤抖地说:“别睡呀,阿晨”,试问又有谁不为之落泪。
还有当他站在学生中间,手挽手一起冲破军阀的包围圈时,那声呐喊,更是直击我们内心最热血的地方。
当他站在街头,看着学生们被枪打死打伤,到处都是受伤流血的大好青年,学生无助的喊“该怎么办”。
他狼狈,绝望,无助,瞬间红了眼眶。
在他的演绎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李大钊,我们愿意相信,那个怕把油弄到书上的人就是守常先生本人。
当然,在张颂文之外,影片里还有不少高光配角,比如韩庚饰演的蒋中正,还有佟丽娅饰演的赵纫兰。
韩庚在影片中出场不多,但仅仅是一个抬眼,就把“恃才傲物”和“野心十足”这两个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佟丽娅的哭戏,也极具感染力,光是看图就能让人鼻子一酸。
说了这么多,让我们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革命者》凭什么被称为献礼片中的“王炸”?
很简单,因为它有“魂”。
无论从叙事方式,人物刻画还是演员魅力方面,都在说明一件事:《革命者》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它很不一样。
我敢说,今年的献礼片里,这部最佳!坐等它口碑炸裂吧。
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