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会议的只要参会国家是中华民国、英国和美国。
会议主题非常明确:讨论反攻日本战略,制定盟军联合作战进攻缅甸计划,援助中国的具体步骤,以及研究战后局势安排。
豫湘桂战役(豫湘桂大溃败)
简言之,这是一次决定二战东亚格局走势的会议。
(开罗会议)
欧洲战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已然结束,德军在损失惨重之后,从战略进攻阶段转入战略防御阶段,攻守异势后,苏军开始收复乌克兰。
德国盟友意大利先是发生政变,后又被盟军登陆彻底投降,德国失去主要盟友,颓势尽显。
太平洋战场:美军和日军争锋相对,决战中途岛日军损失惨重,随后的瓜岛战役更是打掉日军锐气,太平洋战场上,已然强弱易势。
北非战场,经过阿拉曼战役的胜利后,北非的德意军队已然全部投降。
就连东亚战场,中华大地两方依旧艰苦对峙,可出击缅甸的中国远征军,在获得美国军事援助后,也用顽强奋战,给予了日本军队沉重打击,表现很是不俗。
如果当年的世界大战是股市行情,那时的大盘应是全面翻红,业绩回暖明显。
在这样情势下,作为盟国带头大哥的美国,发起了这场关乎未来走向的会议。
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优异表现,还有中国人六年坚持抗战的顽强,让罗斯福欣然邀约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承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牛气冲天)
在开罗,他和两大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平起平坐,他的夫人宋美龄则用标准的英语,让蒋委员长能跟这两人谈笑风生。
谈笑风生完了后,会议进入正题,盟国带头大哥罗斯福在开会协商后开始布置任务。
在罗斯福的规划中。(这会议和后来的雅尔塔会议连起来规划,苏联部分是后续确定的。)
欧洲战场:苏联无疑是主战力量,负责最重要的苏德战场,其他欧洲区域英美两国将尽快施行登陆作战,开辟欧陆第二战场。
太平洋战场:美军无疑是主要力量,美国海军舰队,海军陆战队和少量陆军将负责太平洋战场,解放被日本侵占的东南亚区域,轰炸日本本土,甚至进攻日本本岛。
亚洲中国战场:按照罗斯福的如意算盘是,中国负责消灭中国本土日军,如果有可能最好能派兵南下,配合美军消灭驻扎在东南亚的日军部队。
看完这协议,深知付出和收获对等的蒋介石清楚地知道,这是自己谈条件的机会。
(谈条件)
中国的领土应该恢复到甲午战争之前的状态。
实事求是地说,这诉求就国民政府的实力而言,算合乎情理,没有过分但也不算吃亏。
罗斯福一看当即表态说:只要中国能坚持抗战到底,这个条件完全没问题。
换个说法就是,罗斯福默许了中国只要能借盟军胜利的风,顺势击败日本,以后东亚关于中国的问题,蒋介石说了算!
看着目的达成,蒋介石也开心地笑了。
但他的笑却另有含义,那就是终于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完成战斗了!
只要跟着盟军敲边鼓,打顺风仗就能收获胜利的果实。
因为盟军的综合实力无疑强过德日两国太多太多,而且日本的战略重点早已转移到了太平洋战场,最大敌人重心转移,对国民政府而言毫无疑问是利好。
(蒋介石在开罗)
在日本将战争重心转移到太平洋战场之后,就在东南亚区域部署了大量的部队和装备。
这一来二去,太平洋战场的后勤压力陡升了不少。
战争初期,日本海军尚占优势,所有军事装备、兵员、补充都能依托海军运往东南亚区域。
可战争进行到这个时候,瓜岛、中途岛的接连受挫,让日本对海洋的控制日渐衰减。
日本海军力有不逮,让东南亚的后勤补给问题越来越严重。
海岸线不断被美军潜艇骚扰的现实,还有日本国内集中力量造军舰的窘态,让日本人不由寻思,与其如此,不如打一场陆地战争,打通从中国到东南亚区域的后勤运输线。
由此,才有了日本谋划的一场“大陆交通线战役”的出现。
日本目的很简单,通过运输线之战,打通中国东北和中国西南,给东南亚的日军提供补给。
(大陆交通线作战)
除了这个战争主线之外。
当时美军在中国东南沿海区域,华中区域设置了不少空军机场,借助这些机场,美军战斗机都能肆无忌惮地轰炸侵华日军甚至日本本土。
这些机场的存在,也让日本非常忌惮,想要除之而后快。
一场战役,打通运输线,打掉空军基地,对于日本的继续战斗无疑是很大助力。
随后这场从北向南波及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省的战役开始了。
(进攻的日军)
因此,初开始主持战斗的是臭名昭著的冈村宁次。
在冈村宁次安排下,1944年4月起,日军调集第12集团军5个师团、3个旅团(坦克225辆,装甲车466辆)配合一个飞行团168架飞机,共计14.8万人兵力,气势汹汹进攻郑州和洛阳。
眼见敌人来势汹汹,负责抵抗的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也率领麾下17个军约40万人,在第八战区陆军、空军(飞机156架)配合下对抗日军。
一方14.8万人,一方40多万人。
陆军兵力占绝对优势,空军力量相差不大,按理说应该打得难解难分吧?
可在这场被称呼为“豫中会战”的战斗中,国军的表现却让人一言难尽。
战斗前国军的战略意图很明确,通过前线设置防御阵地,阻击日军进攻。
战场北侧:国军在黄河沿岸设置河防阵地。
战场南侧:国军在河南汜水县和密县之间的山区设置防御阵地阻击日军。
除此之外,国军还专门配置第31集团军,作为战争机动力量,待机而动。
简言之,国军沿着黄河和山区布置了一条长长的防线,还留下一个机动力量,随时准备补漏。前线一字排开,后方有个凸起!
这排兵布阵,说是纵深防御吧,层次不够,说是全面狙击吧,又兵力分散没有重点。
(日军进攻顺利)
他们在国军阵地前,用坦克战车突击方式吸引国军火力,其他日军则迂回国军后方,践行合围战术,这战术日军运用娴熟,屡试不爽。
在短短30天内,兵力处于下风的日军,就用这战法取得了不俗战绩,打通平汉路南段,占据包括古城洛阳在内的大城市,击溃了第一战区司令官蒋鼎文布置起来的40万人防线,超额完成了战前设置的任务。
这仗打得有多窝火,看国民党当局出版的《抗日战史》就懂了:国军在此役伤亡军官817员、士兵18327人,日军伤亡4000人。这是国军的说法,后来日本防卫厅统计的说法则是:日军伤亡3350人,国军阵亡32290人,被俘7800人。
无论哪种说法,国军都是惨败。
(日军攻城)
随后为了尽快打通长江以南交通线,日军又在1944年5月27日发动湖南会战(长衡会战),目标中国湘桂区域,控制粤汉铁路、京汉铁路沿线,打通从武汉到广州的铁路运输线。
这次指挥战斗的是日军第11集团军司令横山勇,投入兵力规模比上次更大,共计8个师团一个飞行团约20万人。
面对日军的进攻,中国方面第九战区也发起了抵抗!
名将薛岳带领四个集团军40万人,配合飞机181架,开始阻击战,但,场景依旧让人心叹。
以抗日英勇闻名的薛岳将军,没有逆转前线的战局,战斗虽然比豫中会战激烈很多,可国军依旧没有守住战线,让日军顺利完成了战争目的。
据战后统计,中国军队伤亡高达90557人,日军伤亡也高达66809人。
当然这是国军方面的统计数据,仅作参考之用,下面我放下日军的统计。按照日军第11集团军的统计:整个战斗过程中国军伤亡66468人,被俘22460人,合计88928人,这个数据和国军统计出入不大。
日军战损,截止7月20日为阵亡3860人,受伤8327人,患病7099人,总计19286人。
如果日方统计为真,那么长衡会战国军和日军伤亡比是1:10,战损比是1比4。
这可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穷途末路时的最后一博啊,打成这样,豫湘桂战役用大溃败来形容毫不为过。
以至于罗斯福和丘吉尔纷纷致电蒋介石,表达对中国战区的担忧和不满。
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一片红云遍布的当口,却出现了一波绿色,这就是蒋介石主政带领下的国军战线成绩。这场战役的失利也在后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雅尔塔协议签署的时候,原本四大国之一的中国没有参加,蒋介石失去了和三巨头一起谈笑风生的机会。在这场中国没有参加的会议上,中国战区的狼狈表现,让罗斯福没有再信任蒋介石,转而要求苏联在完成对德战争之后,出兵东北打垮关东军。
深谙付出必有回报的斯大林,顺势提出条件,这条件包括。
一个战胜国,待遇反而比不上战败国。
今日回想起来,依旧让无数人黯然神伤。
写到这里不由感叹,当一个国家将胜利寄托在别人的帮助,而不是自己奋战的时候,这胜利将变得遥不可及,因为你都指望别人了,就不要怪别人出卖你。
能依靠的永远只有自己,只有奋战。
蒋介石曾经在开罗有多意气风发,在豫湘桂惨败后就有多灰心丧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