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奠定了大一统国家形态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对中国传统政治和制度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秦直道就像镶嵌在秦文化皇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公元前212年,为抵御匈奴,方便全国陆路交通,秦始皇命大将军蒙恬率30万大军用两年多的时间修筑了秦直道。这条大道由咸阳经云阳(陕西淳化西北),沿子午北行,穿越今正宁、合水、华池等县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南),全长900公里。《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堑山堙谷,直通之”。
秦直道遗址(秦直道遗址公园)
秦直道设计者巧妙利用了陕甘交界处的子午岭,以及陕北、陇东及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形地貌,建成了中国古代唯一沿山脊和高地选线的国家级交通大道,最宽处60米,一般亦有20米。《汉书》中称:“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其精确的测量定位,选线的科学合理以及工程的艰巨、规模的宏伟、筑路技术的娴熟应用等,都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高速公路”,被誉为“千古第一道”,是世界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
秦直道建成后一直使用到了明代且都是畅达通途,至清朝时才逐渐废弃。2006和2013年,秦直道遗址、秦直道起点遗址和秦直道陕西遗址陕西延安段、甘肃庆阳段、内蒙东胜段,分别列入第六批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21年11月共同进入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在刚颁布的《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中进一步指出,要加强秦直道等交通遗迹的保护,推动交通遗迹等专题研究,不断拓宽、加深对黄河文物丰富内涵的认识。可见,保护和利用好秦直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思想,胸怀“国之大者”,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是要站在国家安全总体观高度,开展保护利用。秦直道覆盖地域从丝绸之路起点陕西、经向西开放的“桥头堡”甘肃,达祖国的“北大门”的内蒙古,这三省份横贯欧亚大陆腹地,毗邻中亚、俄蒙,连接阿拉伯文明的核心圈,不仅是“一带一路”的交通物流枢纽和国家安全利益基本方面的地缘重地,也是支援西部边境及国家主要方向作战的战略战役通道和后方要地,还是西北防御方向战役纵深的主要战场和维稳反恐的重要关注地区。要以秦直道独特的地域特征在千沧桑变迁中所发挥的地缘政治、军事要地和经济价值为方向,研究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更加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履行好维护国家安全的神圣使命。同时,秦直道行经子午岭山脉、陕北丘陵沟壑、毛乌苏沙漠、黄河湿地等四个不同的自然地貌,加大对秦直道沿线黄土高原及沙漠草原环境变迁的研究,对筑牢西北生态屏障也具有重要价值。
二是立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研究挖掘。秦直道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多年来,沿线两侧考古发现的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各代的城塞、石窟、佛塔、长城墩、烽火台、造像碑等遗址,说明秦直道不仅是中原王朝北方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方少数民族与华夏民族融合的桥梁。要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事实的话语体系和有效载体,提炼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有效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等价值,充分发挥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新的贡献。
三是围绕促进城镇化与历史文物共同发展拓宽路径。昔日秦直道,今朝两肩挑。北端是呼包鄂榆城市群,南端是关中平原城市群,中间地段是包茂城镇发展带。秦直道在中外交通史上占有非同寻常的地位,对贯彻落实好《交通强国战略纲要》和《国家“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有着深刻启示。要以交通突破为引领,围绕完善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着力构建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及包茂城镇发展带之间的交通连接,构建设高速公路环线系统,打通各类未通公路和“瓶颈路”,推动内外交通有效衔接,有序推进城际道路客运公交化运营,推动秦直道沿线地区融入多中心、多层级、多接点网络运行城市群结构。要紧紧抓住加强城市群对周边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生态退化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的辐射带动的政策机遇,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落实秦直道遗产融入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建设,发展一批交通枢纽,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小城镇,为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探索新路径。
四是有效支撑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保护。秦直道承载着炎黄子孙的文化基因和记忆,见证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十分珍贵的人文艺术价值。由于秦直道遗址表现形式不一、保存状况不一,沿线各地人文、社会景观有差别,各地区之间对秦直道文物保护发展不平衡,缺乏整体性、协同性、融和性。应积极推进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秦直道大遗址保护条例》,推动陕甘蒙三省及早启动联合编制《秦直道保护和利用规划》,联合陕甘蒙三省力量开展秦文化研究并设立秦直道专题研究,推动研究成果向价值展示传播、科普教育等方向转化。结合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红军长征路线等地区革命文物保护展示工程,抢抓《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实施新机遇,推动秦直道大遗址考古和研究成果转化,将秦直道纳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不断加深和丰富对黄河流域大遗址保护利用有效支撑,为全面挖掘黄河文物的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构建黄河文物核心价值体系贡献力量。
作者:沈兴国(省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孙金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