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何香凝的身体越来越差,周恩来得知后连忙赶到医院看望她。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喘着粗气,断断续续地说:“我死后不想火化遗体……”
何香凝
当时,大家对何香凝提出的要求感到十分吃惊,因为当时党中央和毛主席正在倡导火葬。最重要的是,周恩来是这些领导人中主张火化的第一批倡导者。
周恩来、何香凝
本以为周恩来会拒绝,没想到他毫不犹豫地点头,然后眼含热泪说:“不烧,不烧,我代表毛主席和党中央同意你的请求。”
那么何香凝是谁呢?她为何会在这种时期提出不火葬?最重要的是周恩来为何会毫不犹豫地就答应?
何香凝1878年出生在香港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中,在家里排行第九。何家生活富裕,但何香凝对豪门生活没有一点兴趣,她喜欢读书,多次吵着闹着让父亲送自己去读书。
吵得多了,何父无奈只好送何香凝去邻近的“女馆”读书。然而没读几个月,何香凝就因为被开水烫伤脚而辍学,随后在家自学。
大家都知道旧社会以缠小脚为美,几乎每个女孩子都会缠小脚,以祈求自己嫁一个好人家。令人意外的是,出生在富人家庭的何香凝却有一双大脚。正是因为何香凝的这双大脚,成就了她的旷世良缘。
廖仲恺
廖仲恺1877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一个华侨家里,其父廖竹宾是旧金山华侨中一位很有地位的人。廖竹宾经常教育子女要热爱祖国,学好汉语。1893年廖竹宾不幸去世,为了满足父亲临终前的愿望,廖仲恺决定回国。
转眼间,廖仲恺到了娶妻的年纪,但他娶妻必须要满足父亲临终前留下的条件,那就是娶一位大脚女子做媳妇。刚好在这个时候,何香凝的父亲也因为女儿脚大难找婆家而发愁。
大脚——成就了廖仲恺和何香凝的婚姻。1897年10月,20岁的廖仲恺和19岁的何香凝在广州结婚。婚后的两人因志趣相投,感情十分好,他们经常一起钻研诗文,倾诉救国救民的夙愿。
当时有很多有志青年纷纷前往日本留学,廖仲恺也有这个意思,但却因路费和学费而发愁。何香凝知道后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陪嫁首饰全部卖掉,这才凑够1000多元。
1902年秋,廖仲恺前往日本留学。两个月后,何香凝也前往日本,她先是在补习学校学习日语,随后考入东京目白女子大学,紧接着又转入女子师范预科。
何香凝
在东京期间,何香凝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并先后认识了革命青年苏曼珠、朱执信等人。1903年9月的一个晚上,在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集会上,何香凝第一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先生,并倾听他激情的演讲。
几天后,何香凝、廖仲恺等人亲自拜访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给他们讲解一定要进行反清革命的道理。此后,何香凝多次拜访孙中山先生,聆听他的教诲,并在留学生中物色有志之士。
1905年秋,孙中山先生积极开展筹备成立同盟会的活动。不过由于在宾馆开会不方便,因此黎仲实便找到何香凝商量,问能否以她家为开会地点,何香凝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从这以后,何香凝的寓所便成为革命党大集会的场所和秘密通讯联络站。当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党人来到何香凝家后,她便将大家脱在门外的鞋子都收起来,防止日本警察跟踪。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何香凝第一批入盟,最重要的是她是同盟会第一位女会员。在坎坷的革命历程中,何香凝始终追随孙中山先生,百折不挠地进行斗争,从未被恶势力吓倒过。
1911年11月9日,广东军府成立,廖仲恺从吉林回到广东,担任军政府财政司副司长,何香凝也从香港来到广东。
1921年夏,在孙中山先生讨伐桂系军阀陆荣廷的时候,何香凝和宋庆龄在广州发动妇女组织出征军人慰劳会,她们亲自带领慰劳队的成员来到广西梧州慰问前线官兵。
1922年6月14日,新军阀陈炯民为了反对孙中山先生进行北伐,囚禁了廖仲恺,并于6月16日炮轰总统府。在如此危急时刻,何香凝和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当时何香凝患有严重的红白痢疾,她为了寻找孙中山先生和宋庆龄的下落,带病四处奔走。在何香凝的不懈努力下,她终于在永丰舰上见到了孙中山先生。此后,何香凝又数次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永丰舰,为孙中山先生传递消息。
孙中山先生
1925年初,孙中山先生在北平病重,何香凝连忙前去照顾。3月11日下午,孙中山先生在弥留之际,紧紧地握着何香凝的手说:“廖仲恺夫人,我感谢你……”
何香凝哽咽地说:“我虽然没有什么能力,但先生的苦心我是知道的,此后,孙先生的一切主张,我必会遵守!至于孙夫人,我也会尽我的力量来爱护!”
3月12日,孙中山先生溘然长逝。
自从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右派便将攻击的矛头对准廖仲恺。何香凝坚决支持丈夫为捍卫“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所进行的斗争。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与何香凝前往国民党中央党部开会。谁曾想当他们刚走进党部大门的时候,廖仲恺就被国民党右派所收买的杀手给杀害了。
周恩来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忙赶到医院探望,但非常可惜的是此时的廖仲恺已经去世了。何香凝、廖梦醒、廖承志守候在廖仲恺的遗体旁,泣不成声。周恩来尽量安慰他们,但自己的眼泪却也不由自主地顺着眼角流下。
周恩来
那么周恩来和廖仲恺、何香凝等人是什么关系呢?他为何会如此伤心呢?
周恩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与廖家已经有三代交情了。”对此,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也深有感触地说:“这是实情,父亲在黄埔军校就十分欣赏周恩来,母亲何香凝一直受到周恩来的关怀和爱护,姐姐廖梦醒不仅是他革命战友,姐姐的女儿还是周总理和邓大姐的干女儿。”
早在1924年,廖仲恺担任黄埔军校党代表的时候,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同时也是中共党员的张申府便向他推荐周恩来。张申府对廖仲恺说:“周恩来在国外的经济不是太好,没有路费回来。”廖仲恺连忙答应汇钱过去。
1924年10月,周恩来兼任黄埔军校教官,11月,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从这以后,周恩来和廖仲恺合作共事,亲密无间,共同为开拓黄埔军校政治工作的新局面而进行各自的努力。
廖仲恺十分重视军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他曾指出:“俄国的军官学校,军事政治是并行的,而且是并重的,偏重于军事而轻于政治是不可以的。”廖仲恺的认识为他和周恩来的真诚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廖仲恺和周恩来除了在工作中亲密无间,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有时候周恩来是在廖仲恺的住处“双清楼”共同用过早餐后,才一起驱车前往黄埔军校。
廖仲恺对当时年仅26岁的周恩来十分欣赏,廖承志在回忆第一次见到周恩来的情景时曾写道:
之后我问父亲,这人是谁?父亲说,你还不认识他?我说不认识。父亲略带敬意地说,这位是共产党的大将周恩来!”
1924年8月,邓颖超从天津来到广州和周恩来结婚。没过多久,邓颖超就担任国民党广东省妇女部秘书长,而部长一职则由何香凝兼任。在两人工作期间,何香凝和邓颖超亲密无间,共同为开拓广东妇女运动的新局面而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当何香凝得知邓颖超是1904年2月4日出生后,高兴地说:“你和梦醒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真是太巧了,我们两家很有缘分啊!”
从这以后,邓颖超很自然地称呼何香凝为“妈妈”。而何香凝、廖仲恺夫妇的孩子廖承志和廖梦醒,也亲切地称呼周恩来为“阿哥”。
廖仲恺去世后,为了及时抓拿真凶,周恩来整整两天两夜没有回家。当周恩来回家的时候,仅有的一套西装上布满斑斑血迹,邓颖超这才知道丈夫也险遭毒手。
原来这天晚上,周恩来和蒋介石研究后决定于11点搜捕杀害廖仲恺的凶手。谁曾想蒋介石提前两个小时发布了戒严命令,而且还临时改变了口令,周恩来对这一切都是不知情的。
当周恩来驱车赶到司令部的时候,门前的警卫突然问他口令,周恩来回答不上来,警卫便开枪射击。在打斗的过程中,周恩来的司机被打死了,而他则因为卧倒在车坐下才幸免于难。后来周恩来下车大声宣布自己的身份,警卫这才住手。
这月,周恩来写了一篇题为《勿忘党仇》的纪念文章,他愤怒地指出:
由于那段特殊的经历和友谊,在廖仲恺遇难后的几十年,周恩来对何香凝、廖承志等人一直非常关心。
1937年随着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由何香凝组织的中国妇女抗日后援会在上海成立。在成立大会上,何香凝发言:
“中国有很多男子都在前线流血受伤,为了要对得起我国光荣的历史、我们的祖宗,以及和男子们共同负起平等的责任来,我们要一心一意,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奋斗到底!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是时候了!”
为了培养救护人才,何香凝在上海举办了妇女救护慰劳工作训练班。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就训练了2000多人,并将这些人分配到前后方医院和部队服务。
此时何香凝的身体虽然不好,但为了抗战,为了和平,她仍抱病工作。尽管躺在病床上,何香凝也不忘每天拿着电话指挥工作,她仿佛忘了疾病,忘了疲劳,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抗战。
在秋冬之际,何香凝开始关心前方抗日战士的御寒问题,她便发起了缝棉衣的运动。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何香凝便募捐到50多万件棉衣,解决了前线战士战斗时急需冬衣的问题。
9月,为了给抗日战士们筹集更多的棉衣,何香凝还给外地的朱家烨夫人写去一封信:
1938年1月初,由于日军活动越来越嚣张,何香凝只好离开上海前往香港。
此时的何香凝虽然已年过六旬,再加上身体多病,但她仍忘我地工作着,经常给海外华侨同胞致电,要求他们援助国内抗战。因为何香凝在海外享有很高的声望,只要提起“廖夫人”,老一辈的华侨都纷纷捐献各种医药品、医用器材、罐头食物等等。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公然撕毁条约,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军,内战一触即发。何香凝知道这件事后当即接见《华商报》记者,并发表了以“反内战”为主题的谈话,他谴责蒋介石发动内战、涂炭生灵的罪行。
1949年4月,何香凝应中共中央的邀请,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天津,何香凝全家在天津住了两天后便前往北平。当火车缓缓驶入车站的时候,何香凝远远就看见朱德、周恩来等人车站朝自己招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从黄埔军校毕业的著名将领和民主人士。
当天晚上,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设宴款待何香凝,对她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6月,何香凝参加了新政协筹备工作;9月,她以“民革”代表的身份出席了政协会议,并入选为主席团成员,参与“共同纲领”的制定。1949年10月1日,何香凝参加了开国大典,她以无比高兴的心情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如果有了解的小伙伴就会知道,何香凝不仅仅是革命家和爱国者,她还是有名的画家。
新中国成立不久后,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战火也烧到了我国边界。毛主席和中央经过研究后决定,派出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1年,何香凝为志愿军战士画了一幅《喜鹊牡丹图》,并请周恩来欣赏评价,还想让他在画上题词。其实周恩来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从来不在别人的画上题字,但这次他却对何香凝破了例。
周恩来思考一会,然后在画上写了一副12个大字的对联:
“鹊”是喜鹊,这是一种被大家看成是报喜的吉祥鸟;“贻”是送的意思。除此之外这副对联还有“抗美援朝”四个字,周恩来的对联配上何香凝的画,充分表达了祖国人民对“抗美援朝”必胜的信念,以及对战士们的崇敬。
1958年5月,担任解放军21军军长的吴咏湘因病来到广东治疗,由妻子朱虹陪同。这天,海南军区司令员庄田对吴咏湘说:“今天是何香凝的生日,走吧,我们去看看她。”
吴咏湘有些犹豫,他说:“这样不好吧,我和她不是太熟悉,这样贸然前去是有些不合适的。”庄田笑着说:“这有什么,何香凝十分好客,我带你去,顺便给你介绍一下,这样就行了!”
吴咏湘心想反正现在也没有别的事,不如就去向何香凝祝寿吧。就这样,庄田带着吴咏湘和朱虹夫妇来到何香凝的住处。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和陈毅也在这里。
切西瓜吃的时候,何香凝给每个人都分了一块。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提议让邓颖超唱红军时代的歌,周恩来听后说:“你不会唱了吧?现在还会唱吗?”邓颖超点点头,说:“会唱的,我还记得。”
紧接着何香凝也唱了一首广东小调,陈毅也唱了一支《马赛曲》。就在陈毅唱歌的时候,邓颖超从桌子上拿了一些糖果塞进口袋里,周恩来问:“怎么还拿糖呢?”邓颖超笑着说:“拿回去给孩子们吃。”
周恩来顺手拿起一块糕点吃,糕点很小,周恩来刚想吃第二块的时候,邓颖超轻轻拍了一下他的手,说:“不要吃了,留一些给孩子们!”何香凝听了两人的话,不由得笑出声,然后吩咐一旁的服务员拿点纸来,将这些点心包起来递给邓颖超。
周恩来和邓颖超是没有孩子的,而他们口中的孩子指的是自己收养的烈士遗孤。随后周恩来和邓颖超先行告辞,陈毅和吴咏湘等人也接连告辞。
1961年11月26日,周恩来在政协礼堂主持了一个“百老庆寿大会”。一百位70多岁的在京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欢聚一堂。周恩来准时来到礼堂,他已进场就向83岁高龄的何香凝走去。
何香凝见周恩来直冲冲向自己走来,连忙起身相应。由于何香凝的年纪比较大,再加上动作比较迟缓,因此不小心将手杖掉在地上。周恩来见状连忙快步上前,一边弯腰将拐杖捡起来放好,一边和老人握手,向她问好祝寿,并向到会的老人一一问好。
宴会开始后,周恩来举杯说:“今天有百位老人到场,年龄平均80岁,加起来就有八千岁了。人生望百……20年后,我们百位老人再次相聚,到时候就要真正地高呼‘万岁’了!”
1968年6月,在何香凝度过90大寿后,她的身体越来越差。1970年4月,何香凝不小心摔倒,再加上得了肺炎,于是便住进医院接受治疗。后来经宋庆龄和周恩来等人的关怀,以及医院的尽力抢救,这才转危为安。
1971年,何香凝再次因身体不适住院,周恩来得知后连忙来到医院看望。何香凝躺在床上断断续续地说:“我死后不想火化,我想土葬。把我的遗体运到南京,和仲恺合葬……”
当时大家听到何香凝的要求后都是非常意外的,要知道早在1956年的时候,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就曾在《倡议实行火葬》的倡议书上签字。
大家本以为周恩来不会同意,没想到他没有一丝犹豫,含泪点点头答应下来:“你放心,不烧不烧……”周恩来十分痛快的承诺,让何香凝感到了极大的安慰。
后来周恩来对廖承志等人说:“何老太太一生革命,她的贡献很大,这个要求应该得到满足。”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因病逝世,享年94岁。
9月5日下午,何香凝的追悼会在北京举行,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前来参加追悼会,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则送了花圈。追悼会由朱德主持,宋庆龄致悼词。
追悼会结束后,何香凝的灵柩由专车运送南京和廖仲恺合葬。叶剑英、李先念等人纷纷前往车站送灵,邓颖超刘斐等人以及何香凝的家属护送灵柩到南京。
9月6日,何香凝的遗体被送到南京,南京军区负责人许世友亲自来到南京车站迎接并护送到廖墓,随后在目的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