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馆陶县南馆陶镇人王占元当了湖北督军后,在位于今天馆陶县城的金正苑小区南侧新建祠堂一座,祠堂过厅上有这样一幅楹联:
东陶郡西洪洞累代馨香世泽长。
其上联说明王占元当官的情况,下联陶郡是说为其籍贯在馆陶,其始祖是由山西洪洞县迁来。
路博德将军(路博德简介)
王占元在发迹之后,就要找一个显赫的出身,自称是北宋宰相王旦(957年-1017年)的后裔。
王旦府上有三棵古槐,因此这一支王氏就有了“三槐堂”的堂号,王占元也以“三槐堂”为堂号。他在馆陶、大名、临清、冠县、邯郸、永年等地所占土地有四千多顷,都栽有“三槐堂”石桩作为记号。后来在天津他在平安街一带洼地建房成巷,以其堂号“三槐堂”命名为槐荫里。
名门望族是指历史悠久并且具有很高声望的家族。
郡望中的“望”就是指的这样的“望族’。而“郡”则是我国隋唐以前的一种行政区划,也就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中的“郡”,是中央和县之间的一级。
“郡望”又叫做“郡姓’,是一郡的地方上的大姓望族,郡中显贵的氏姓。比如隋唐时有名的世家大族有“五姓七望”: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
王占元祠堂那幅对联里有个“陶郡”,这个“陶郡”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只是为自己家乡馆陶找一种雅称罢了。不过馆陶县在历史上虽然没有称过“陶郡”,却叫过“阳平郡”,并且还在阳平郡形成了一个望族,这个望族就以“阳平堂”为堂号。
由两汉魏郡变来的三个郡,其中有阳平郡
阳平郡在两汉时本属魏郡,在三国曹魏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以魏郡东部置阳平郡,西部为广平郡。阳平郡治在馆陶,时领县十一:馆陶、元城、阳平、乐平、清渊、卫、顿丘、繁阳、阴安、东武阳、发干。
后历经西晋、五胡十六国的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朝代,虽然所辖县不一,但治所始终在馆陶。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八月,“分相州阳平郡置毛州,毛州治馆陶。”此时毛州、阳平郡均和馆陶县同城而治。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时废除郡制,阳平郡入毛州。
北周毛州、阳平郡和馆陶县同城而治
至此,从221年设置,到583年废除,阳平郡共历经382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史籍中比如初唐官修的《晋书》以及唐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图志》中均记载为于魏州元城县置阳平郡,以至于后来的一些史籍以此为准。其实在比《晋书》、《元和郡县图志》编撰时间要早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北齐魏收的《魏书》中均记载为于魏文帝黄初二年分魏置阳平郡治馆陶城。因此,应该以最接近历史发生时的典籍为准,即阳平郡治所在馆陶县城。
《魏书》有关阳平郡的记载
《水经注》有关馆陶为阳平郡治的记载
这个姓氏为“路”姓
路氏源于姬姓,远古帝喾之孙玄元,在唐尧为部落首领时因功封为路中,建路国。历经虞舜时期和夏王朝一直为侯爵,其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路氏。
“伏波将军”路博德塑像
西汉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将领,以北征匈奴、平定岭南闻名的伏波将军路博德被认为于太初元年(前104年)因食邑而定居在清渊县,成为迁入中原始祖,路氏开基圣祖。此后在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等朝,路氏仕宦鼎盛。因为清渊县在三国时期直至隋之前的近400年间,一直属于阳平郡管辖,因此这一支路氏就以阳平郡为郡望,其堂号为“阳平堂”。
简单在网络搜集了一下信息,在南北朝、唐朝时阳平郡路氏做官并留下记载的有:
路群:唐魏州冠氏人(三国及西晋南北朝时属阳平郡),字正夫登,历迁监察御史、兵部郎中。文宗大和二年,擢谏议大夫,充侍讲学士。五年,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
路岩:唐魏州冠氏人,尚书左仆射路岩
路雄,阳平清渊人,字仲略,以军功为给事中,迁伏波将军、奉车都尉。卒,赠顿丘太守。
路恃庆,阳平清渊人,字伯瑞,阳平太守。
路文举,侍庆堂兄,曾任奉朝请。
路恃庆弟仲信,亦好学,为太尉参军,稍迁奉车都尉、开府掾。章武王融之讨葛荣也,仲信为其都督府长史。
路绰,阳平清渊人,阳平太守。
叔约,恃庆弟,有识尚,冀州安东府骑军参军。
路思令,字季俊,路恃庆弟,天平三年(公元553年)三月卒,时年五十一。赠骠骑将军、定州刺史。
路祖璧,恃庆之子,给事中。
路邕,阳平清渊人。世宗时,积功劳,除齐州东魏郡太守,有惠政。邕以善于治理地方著称,后来升迁至南青州刺史。
……
当然还有很多,限于笔者所知以及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列举。
今天在河北省馆陶县境内仍然有着路氏的族人,据网络搜索来的消息,馆陶县路氏辈分为:得东行化(单)允万名恒(文、保)(林、昆)(春、梦、安)(俊、瑞、洪)(丙、风)振新长富广献忠朝恩孝臣。
而在一些路氏祠堂有以“世代贤声安定郡,义门德政阳平堂”为联,全联典出路姓的郡望和堂号。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