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春莹在一次发言说道:全世界不仅仅只有可口可乐,还有北冰洋。
北冰洋,老北京人都知道,这种橙子味汽水曾陪着他们长大。可如今对于大多数北京人来说,北冰洋汽水像是最近几年才冒出来的新品牌汽水,殊不知北冰洋已经有了85年的历史。
近的不说,先说远的。北冰洋的前身是北平制冰厂,在1936年创立,人工制冰。
北冰洋(北冰洋汽水)
好景不长,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日军进入北京,强占制冰厂用来当仓库,这座仅有一年历史的制冰厂,看着像是要覆灭了,却不知道日后它会有强韧的生命力。
抗日战争胜利后,制冰厂恢复营业,1949年收为国有,也正式更名为北冰洋。北冰洋虽然是国有企业,可要生产汽水,还缺罐装设备,也没有条件生产。
所以,北冰洋在生产汽水之前,一直在搞雪糕、冰棍等,直到屈臣氏迁入北京跟北冰洋合作,给北冰洋带来一些老设备,北冰洋这才有了生产汽水的条件。一毛钱的北冰洋汽水,帮助北京人在酷暑的夏日有冷饮解暑,成为了老北京人共同的记忆。
那时候的汽水界,北有北冰洋,南有健力宝,一时间南北呼应,成为汽水双雄,同时还有天府可乐、亚洲汽水等争霸。
北冰洋从1985年改制后,橙子味汽水开始大批量生产,三年后年产值就达到了1亿元,净利润也达到了千万级别。
可这仍然是汽水品牌的战国时代,谁也不能一家独大,想要扩张,必须有资金,也得走并购之路。缺钱有销售渠道的汽水品牌,谁也吃不下谁,直到改革开放后,国际品牌打入中国市场,让“国货品牌”看到了壮大的苗头。
国际品牌,企业做得大,有钱,在一个新地方却没有销售渠道,这就好比,你有枪有炮,却招不到兵。
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一直想要打开中国市场,它们先后在中国建厂,也尝试过做广告,建分销渠道,可是这对于他们来说,太慢了,短期内达不到效果,市场份额更是抢不过国货品牌。
于是,国际汽水品牌走了一条极其简单的道路,合作。
1994年,招商引资的热潮沸腾,北冰洋跟百事可乐合作,北冰洋希望借助外资进一步发展,但外资却不这么想,它们只是想要借助国货品牌的分销渠道,不动声色地、悄悄地占据市场。
这一时期,天府可乐、青岛崂山等都选择了跟外资合作的道路,可他们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同一条道路,品牌被收购或被租用,继而产品被束之高阁,换言之则是被雪藏,不让卖。这便是“两乐水淹七军事件”,也是国货之殇。
除了汽水品牌,其他消费品也不能幸免。
例如在上个世纪的洗衣粉市场,有个国货品牌“熊猫”盛行一时,市场份额占据了10%,是国内的前三强。
可宝洁公司着急打开中国市场,于是租用了熊猫品牌50年,然后宝洁公司一直主推旗下产品“汰渍”、“碧浪”,“熊猫”则是慢慢退出市场,即使后来停止租用合同,“熊猫”也再未站起来。
回到汽水市场,当“两乐”用收购和租用品牌的方式,借助事先用几十年打好的分销渠道,使可乐齐刷刷摆放在了货架上,可他们还是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提高品牌的影响力?
对于家大业大的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来说,自然是不难的,只要他们赞助一些世界级赛事,就能立马提高品牌形象。
可口可乐打开中国市场的第四步,就是用320万赞助1990年北京亚运会,加上那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宣传方式,比如“男孩在长城喝可乐”等,从而使可口可乐一举成名。
这些洋品牌彻底进入中国市场,那也就意味着“国货”要么硬刚而上,要么就此销声匿迹。
汽水类不同于其他消费品,口感的养成是有持续性的,也是有习惯的。习惯一旦形成,就算再出现更多的、不同类型的汽水,最终的选择,还是会偏向于习惯。
在过去的30年,可乐长盛不衰,“国货汽水”却无踪影,连广州的健力宝,也很少出现在货架上了。在百事热、可口热当中,中国汽水市场到了“最危险的关头”,北冰洋必须复出救市,重振昔日国货之光。
2007年一整年,北冰洋的上级企业,北京一轻开始了跟外资漫长的谈判。经过整整一年的谈判,北冰洋接受了“四年不生产碳酸饮料”的条件,赎回了品牌。
2008年,义利开始托管北冰洋品牌。义利是一家百年企业,1906年,英国人在上海创立,创始人是一位私厨,做的也是食品行业,不到了20年时间,义利成为了江南著名的食品企业。
那段时间大家都知道,战火蔓延,企业难以为继,义利也多次转手。在1946年,倪家玺看中了义利的品牌,花250根金条收购,而义利结束了外资控股的历史,成为了中国品牌。
当义利跟北冰洋联手,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2012年,“禁售令”解除,北冰洋正式扬帆起航,北极熊的图案开始又一次出现在货架上。
在重新生产碳酸饮料的过程中,味道是关键。在北冰洋正式出售之前,有了一场试喝活动,厂方邀请了北冰洋的老工人来试喝,想要看看还是不是老味道,老工人试喝,味道仍然一样。
不过,橙子味汽水20多年没有面世,有些人仍然认为这个味道,但通过大数据对比,有90%的试喝者则认为北冰洋仍然是老味道。
试喝活动结束后,北冰洋再次登录北京市场。如今的北京人,也再次以北冰洋为骄傲。
国货之光,国货品牌,曾盛极一时,无奈,无奈,在引进外资和全球化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从而淡出了市场。这有经营者的原因,也有对手的原因,但鸿星尔克事件,却提醒了我们,我们的身边不乏国货,我们只是缺少去发现国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