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说到南宋诗人叶绍翁,你会想到什么?是那枝探出高墙的红杏,还是柴门里的满地苍苔,抑或是对小园主人的介怀?
鲈鱼脍(鲈鱼脍典故)
白云苍狗,岁月悠悠,昔日的满园春色,依旧那么清新美好,它们热闹在时光里,永远那么鲜亮明艳。
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吧,当我们忆起一位诗人,就会想起他的一首诗,然后走进属于他的那段旧时岁月,感受彼时的岁月静好。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以七言绝句最佳,《游园不值》是其经久流传的佳作,下面分享的这首《夜书所见》也同样脍炙人口,令人百读不厌,你值得一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宋叶绍翁《夜书所见》
简译:
瑟瑟秋风将梧桐树的叶子吹得窸窣作响,带来了阵阵寒意,秋风从江上吹来,不禁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
夜深了,忽然看到远处的篱笆下还有一点灯火在闪烁,我就会料想到,那应该是小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
这是一首思乡之作,诗人用对比的写法,抒发了羁旅之人在寒秋中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情,漂泊是凄凉,有不尽的思念和牵挂,唯有家才是温暖的港湾,心灵的栖息地。
诗题《夜书所见》点明写此诗的目的,就是在旅途孤寂的夜里,写写眼里所看见的、和心中所思念的景象。
“萧萧梧叶送寒声”,诗的首句交代时令,“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当梧桐树硕大的叶片在风中飒飒做响的时候,时节已近晚秋,草木凋零,万物萧瑟,时光在这一刻悄然走到了岁月的深处。
这一句语义双关,不仅写出了时令,还暗喻诗人的思乡之情,古时人们常把梧桐植于庭院或水井旁,于是梧桐就有了故国故乡的象征。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所以,那个萧瑟的秋天,被元人囚于狱中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看到窗外的梧桐,感慨万千,不由得涌起了对故国和家乡的眷恋之情。
在此诗中,作者睹物伤怀,听闻秋声掠过梧桐,感受到了阵阵寒意,又有秋风从江上吹来,寒意更浓,使得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愈加地不可收拾。
次句“江上秋风动客情”化用西晋著名文学家张翰的典故,据《晋书张翰传》所载,张翰因见秋风起,思念家乡吴中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于是就辞官归乡。
次句是对首句的补充,进一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桐叶落,秋声寒,江风起,夜至暗,诗的前两句凄凉寒冷,极写游子的孤单寂寞冷。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诗的前两句写在室内和庭院里的听闻和感受,后两句则移到了户外,因为在那茫茫的夜色中,诗人看到了篱笆下闪烁的灯火。
那暗夜中的一点灯火,不由得让诗人想到了家里的孩子们,这个时候,他们也许还没有上床睡觉,正打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蟋蟀。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家乡的这个秋夜,有篱笆间啼鸣的蟋蟀,有顽皮可爱的孩童,有勤劳捣衣的妻子,虽有秋风不觉寒,那是多么温暖幸福的场景。
前两句悲凉,色彩黯淡,是羁旅的冷,后两句温暖,光线明亮,是家的幸福,前后对比鲜明,使之秋思洋溢,思乡之情更加浓烈,情感表达也为具体,可谓语短情长,引人遐想。
写在后面: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因为知道故乡在何处,纵使是萧瑟的秋风,也然张说感到分外亲切。
“爱山不买城中地,畏客长撑屋后船。”,叶绍翁虽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可那并不是他的故里家园。
那么,他心心念念的故乡在哪里呢?其实,叶绍翁本姓李,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因为受祖父所累,所以少年时过继给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为子。
生于福建,长在浙江,隐于西湖,要问哪里才是他最眷恋和想回去的地方,我想应该是其出生地,因为那里曾承载了他人之初最幸福美好的时光。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纵使是回不去的故乡,也曾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秋风起时,梧叶黄时,依旧会怀念。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们不知道,这个秋夜里的“一灯明”,给了羁旅漂泊的游子多少温暖和希望,但我们知道,无论出走多久,家和故乡都是游子最温暖的归宿……
注:本文系刘玲子cadn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