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什么意思(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死了多少人)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什么意思(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死了多少人)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什么意思(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死了多少人)我们都知道的是,清军于其入关的1644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但因引起汉人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废除此令。不过隔了一年,也即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逐步控制局势后,汉族官员孙之獬受到其他大臣的排挤,特别向多尔衮提出重新颁发“剃发令”,以求得其政治资本,这个点子让多尔衮接受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什么意思(扬州十

我们都知道的是,清军于其入关的1644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但因引起汉人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废除此令。不过隔了一年,也即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逐步控制局势后,汉族官员孙之獬受到其他大臣的排挤,特别向多尔衮提出重新颁发“剃发令”,以求得其政治资本,这个点子让多尔衮接受了。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什么意思(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死了多少人)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什么意思(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死了多少人)

剃发源自满族男子的习俗。后金成年男子,将头上四周边缘的头发剃去,只保留中间的长发,然后编成辫子,拖在脑后。明朝男人则没有剃发的传统,男子将头发挽起来,称为束发。

这是多尔衮自加难度的一项操作,对清朝统治本身相当有利,但对整个社会负面影响非常大。剃发对清朝统治的意义很多:帮助辨别真心归顺者和犹豫观望者;安定先前已经剃发之人的心,使其免遭羞辱煎熬;延缓满洲的汉化进程;打击汉人的自尊,从精神上征服汉人……

剃发的负面影响也很大——激发汉人的强烈反感和怒火,原先相对稳定的社会势必陷入动荡中。

实际上,清朝皇帝坚持剃发令原因是复杂的,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显示清朝道统的独特,从思想上和文化上奴役汉人都是最重要的原因,满清的国本,最初便是百万满人和十余万披甲人,他对明朝的替代是有着很大的偶然性的,满清在文化上是不自信的,他坚持剃发令,就是要强行同化汉人到自己的统治体系中。

清军的这种做法,激起了百姓更加强烈的反抗。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皆因剃发而起。假如多尔衮能严格执行入关时停止剃发的命令,采取皇太极那样的宽松政策,那么,清朝的历史也许会被改写。然而,曾经下令停止剃发的多尔衮却成了剃发政策的坚定推行者。他活着的时候,从第一道剃发令颁布开始,就没有松弛过。而终其一生,多尔衮也在为剃发令激起的反抗焦头烂额。

(向多尔衮提议剃发令的孙之獬,自然也没什么好下场,其家族被起义军全部杀死)

尽管在武力的胁迫下,老百姓最终屈服了,但是其恶劣影响却十分深远。首先,这条恶政将清帝统一全国的时间推迟了十五年。其次,这条恶政割裂了普通民众和统治者之间的情感,整个大清朝,剃发带来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统治者。到了晚清,人们依旧将其视为一种耻辱,于是有了“驱除鞑虏”这样的口号。由此可见,这条落后政策带来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多尔衮搞剃发背后的含义

在入关之前,剃头的主要目的是凝聚内部力量,增强内部认同。

但是当清朝要入关之后,他面临的情况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剃发的主要目的不再是增强认同,而是分辨出谁是反清势力。或者我们更具体一些,就是判断地主阶级中谁是反清的。因为只要地主阶级剃发了,剩下的人也就跟着剃了。

1645年5月29日,多尔衮在一众内院大学士的建议下重启剃发令后,暴力冲突不可避免。在南方地区,由于较少受到农民战争的波及,当地的民间自组织保存完好。西洋传教士在《鞑靼战纪》写道:“愤怒的士兵和百姓拿起武器对抗鞑靼远征军,这不是为了捍卫他们的国家和皇帝,而是为了保存他们的头发。”江阴屠城事件就是当时南方汉人对剃发令的态度的缩影。

当时有志人士特地写了一副对联,赞扬江阴百姓视死如归之不屈精神:“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后来,在福建称帝的隆武帝得知江阴百姓的忠贞不屈,感动和惋惜良久,并且发自肺腑地说:“吾家子孙即遇此二县(指泾县和江阴)之人,虽三尺童子亦当怜而敬之。”

除此之外,在江阴城抵御清军之同时,嘉定也自发组织了拒绝剃发的抗清活动,只是嘉定的抵御战斗并没有取得江阴一般的成果,只抵抗三日便被清军攻下。

上一篇: 鲁智深的事迹(鲁智深的事迹按顺序排列)
下一篇: 彭于晏个人资料(彭于晏个人资料和简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