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学习米芾行书的人,要比学习颜体行书的人更多。其实这是一个很正常、很合理的现象。因为米芾行书比颜真卿行书更易学(适合初学)。要解释这个现象要从选帖讲起。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稿》
经典性对比
书体坊米芾体(书体坊米芾体英文名)
从作品的经典性来看,颜真卿与米芾都是书法史上的第一流书家,其作品都具有极其经典的特质,二者艺术造诣相当,对书法史的贡献也相当。颜真卿自身及其家族的政治影响力和自身的忠义形象,使其作品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但就其作品本身的精彩程度而言,颜真卿行书与米芾行书可谓势均力敌、各有千秋。无论选择颜真卿行书还是米芾行书来学习,都属取法乎上。
存世量与清晰度对比
米芾行书的存世量要大于颜真卿;从作品的清晰度来看,米芾行书作品现存几乎都是墨迹;而颜真卿行书仅有《祭侄稿》《刘中使帖》是墨迹,其余皆为刻帖。可见,米芾行书不仅存世量大、高清数码资料庞大,在清晰度方面和数量方面都更占优势,形成了更为丰富和立体的学习系统。
旁系资料
颜真卿行书的个性很强,与其书风较接近同时成就较高的大家只有张旭、杨凝式、何绍基三人,但一千多年来学颜书者无数,成名者几何?而米芾书风具有更强的共性,可谓上承晋唐、下启宋元。米芾优势明显。
颜真卿《湖州帖》,疑似米芾拟作
作品创作意识
从宋代开始,书法的“创作意识”更加强烈,幅式、章法、落款、钤印等意识增强,哪怕一件小手札,米芾都能不会放过创作表现。而300年前的唐代颜真卿,不是在朝廷日理万机,就是为国家驰骋沙场,哪有那个闲情。相对而言,米芾的作品表现意识要更加强烈,比较贴合今人的学习与创作参考。
记录性
米芾行书与颜真卿行书相比对与学书者还有一个更有价值的地方——米芾的作品记录了如何从学习古人到形成自家风格的这个过程,包括米芾还有不少书论性的点评、经验性的创作文章,还有文书一体的作品出现。从这个角度来讲,米芾的“记录性”要明显更强烈,这种记录和流传意识,对于今天的学习者,是非常具有“圈粉”效果的。
综上所述,米芾行书要比颜体行书更具市场欢迎度,而行书又是五体中最实用、最热门的进阶书体,于是米芾的大众学习热度可能仅次于王羲之。当然了,米芾主要是擅长行书,要论起楷书影响力,那颜真卿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而米芾几乎没有标准楷书作品。
米芾行书其所以形成自己的特点,主要是在点画和结构上不同于他人的处理方法。而其变化之丰富,变化之奇特,非他人可比。他灵活多变地正确地运用和处理粗细、相背、疏密、开合、偏侧、白布、收放、参差、大小,接应等原则,使作品面目险而不怪,爽朗痛快,而又清新自然。
一、粗细
行书的变化,首推线条粗细的变化,要克服等线体的美术字。粗细变化有三种情况,一是字和字之间粗细的变化,二是一个字内部点画有粗有细,三是一个点画本身也有粗细的变化。
左粗右细
左细右粗
上粗下细
上细下粗
上下粗中间细
外粗内细
这种粗细变化要自然出之,随笔势的转换而成,不能刻意安排,而且要把握好“度”的变化,不可相差过大。
二、大小
字形大小的变化,也是行书最基本的要求,可以说是比较浅层次的要求。但由于从楷书才进入行书书写,往往字写得大小一样,缺少变化。
正常情况下,字形大小随汉字笔画的多少而变,即据字的自然形态而变,笔画多的稍大,笔画少的稍小。不可将大字缩小,小字放大,而且整齐划一。
但仅靠汉字的自然形态还不够,有时随前后左右的变化,将笔画多的写小,将笔画少的字写大,米芾字形大小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既遵自然形态,又别具匠心。任意取三字,皆有大中小之别。
三、相背
相背,就是结字中点画的安排有相向和相背的关系,这样可以避免用笔的单调和结构的呆板,增加情趣。
两横相向
两竖相向
两横相背
两竖相背
向背关系字不仅表现在点画关系上,有时也表现在字的不同部件之间。
四.疏密
自古以来,凡书家都十分注重笔画结构间的疏密关系,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计白当黑,奇趣乃出”。为什么这样呢?因为疏则洞达,密则茂密;疏密得当,风神乃出;若平均使用笔墨,点画平均排列,平均分割空白,当密不密,当疏不疏。则难成佳作。
上密下疏
上疏下密
左密右疏
中密外疏
左疏右密
部分密
上下之间空的较大
五.开合
开合是左右结构的字,为了打破平衡,使字生动活泼,而采取的一种结字方法。上开下合,上窄下宽,似宝塔形。显得重心稳定;而上开下合,上宽下窄,似侧金字塔形,显得峭拔险峻。一正一奇,相得益彰。
米芾是运用开合手法的高手。
上开下合
六.参差
参差还是左右结构的字,两部件的等排,除开合关系外,还有参差之法,即两部件不可上下齐平,以求整齐,恰恰要打破齐平,打破整齐,而求参差错落之美。或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或头平,脚不平,或脚平,头不平。等等,变化多端。
左低右高
左高右低
头平脚不平
脚平头不平
七.收放
收放是结字一大原则,不惟行书有收有放,也不惟米芾行书有收有放。就是楷书亦讲究有收有放。比如数横排列,总有一笔放,写的长点,余则收,写的短点;有撇捺长竖、有鹅浮钩、戈钩的字,往往撇、捺长竖和钩取放,其余取收。
米芾行书放的原则和其他差不多,关键他更有夸张之处,放和收的程度更大些,对此更强烈。
董其昌说:“作品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
张怀瓘《论用笔十法》中以敛为阴,以放为阳,以为作字须阴阳相应。这里的敛,就是我们所说的收。有收无放,缺乏生机,有放无收,缺乏静气。只有收有放,阴阳相应,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一般情况下,收多放少。放的时侯,往往就放那么一笔,或者一个小部件。因为放笔较长,虽一笔,但位置占得较大。
放捺
放撇
放横
放背抛钩
放戈钩
(横之一种)
放竖
八.奇正
书有正,有奇,有平正,有侧正。正主静,侧主动。任何书体,都是正奇相生,动静相宜。真书表静,故多用正局;然真书的静,非绝对的静,而是静中寓动,所以是正中有奇,有侧。行草书表动,故多用侧势;然行草书的,非不受制约的动,而是动中寓静,所以是奇中有正。真书难得飘逸,行草难得沉重。此之谓也。
米芾很好的解决了正、侧的关系,往往偏侧取势。比之二王,在侧的程度和数量上,米芾超过了二王。董其昌曾感慨地说:“王著辈绝不识晋唐人笔意,专得其形,故多正局。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此赵吴予所未尝梦见也,惟米痴能会其趣耳。”
学习米芾偏侧的手法,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度”的界限。张怀瓘曾言;“书宜平正,不宜攲(读yi)侧。古人或偏以攲侧胜者,暗中必有拨转机关者也。”所谓拨转机关,就是分寸的把握。“崄不至崩,危不至失,此其大略也。”(张怀瓘语)分寸把握不好偏则倾倒,重心不稳,很难成佳作。这是学习偏侧这一原则要特别注意的。
九.布白
中国书画都非常讲究布白,所谓“计白当黑”,黑处有笔画,白处亦有笔画。写字本来是毛笔蘸墨画黑道道,而书家偏要说“布白”,可见处理空白的重要。对空白的处理往往可以看出不同的艺书风格。如颜真卿楷书空白小而茂密,欧阳询楷书四面留白而清朗。行书也是一样,王铎茂密,董其昌疏朗等。
米芾能书善画,是布白的高手。
包围结构中间紧密
左右结构中间留白
布白的标准是什么?人们常说疏可走马,密不容针(通风)。这只是一般低层次的理解。刘熙载说:“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俗书反是。”神远和神密就是标准。空包少时能疏畅洞达。是谓“神远”;空白多时反能严谨茂密,是谓“神密”刘熙载还说:“蔡邕洞达,钟繇(you)茂密。余谓两家之书同道,洞达正不容针,茂密正能走马,此当于神者辨之。”这是布白的高标准。就是不能简单的从表面上看空白的大小,主要看神采,密而疏,疏而密。须细心体会。
十.接应
字和字的照应,行与行的贯串,谓之接应,,这是章法布白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书讲整体的气势,行则讲行气,就靠接应。欧阳询认为“行行相向,字字相承,俱有意态,正如宾朋离处交相应接也。”
米芾行书,与应接处多参差、离合、连断之变,以意态取胜。大凡字与字对齐、连属、成“鱼贯徐行”之势易,字与字不对齐、不相连,而字势无不正、无不连者难。米芾处理接应自是后者,后世书家多从此来。
应接有连有断,以断为高,切不可笔笔相连,字字相接成一笔书。
米芾行书十大原则,是互相渗透的,往往几个原则同时起作用,不可割裂来看。况且这些原则不能尽叙米芾行书的特点,而只是一部分主要原则,须深研细究,方能了解米芾之特点。
米芾作品欣赏
米芾《清和帖》
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
《蜀素帖》局部
米芾《向太后挽词》
米芾刷字行书欣赏《游灵峰宝刹》
《临沂使君帖》
《伯允帖》
《清和帖》
《彦和帖》
《值雨帖》
《竹前槐后帖》纵29.5厘米,横31.5厘米
《箧中帖》纵28.4厘米,横39.5厘米
《长至帖》纵33.3厘米,横42厘米
《论草书帖》纵24.7厘米,横37厘米
《向乱帖》纵27.3厘米,横30.3厘米
《惠柑帖》纵22.7厘米,横33.2厘米
《晋纸帖》纵23.7厘米,横39.1厘米
《戏成诗帖》纵23.9厘米,横34.6厘米
《紫金研帖》纵28.2厘米,横39.7厘米
《法华台诗帖》纵29.8厘米,横42厘米
《河事帖》
《河事帖》
》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