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需要思想的交流和对历史的记录,仅靠口传的结绳记事之类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文字的传播成为一种人类发展的必然。
毕昇怎么念(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故事)
文字的传播需要媒介:竹简、木简、羊皮甚至岩石摩崖都用上了,以至后来发明了造纸,但人类群体对文字的东西有着非常大的需要。
于是距今1400年前,隋末唐初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它的发明满足了一定时期文字传播有需要。
然而,人类文明进程需要更多的文字信息,雕版印刷周期长,工作效率低,传播速度慢已不适应人类群体文明发展的需要。
新的印刷技术已经在孕育。
北宋庆历年间民间发明家毕昇,首创泥活字,成功进行了活字印刷。
这与雕版印刷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是整版不可分割,一个是自己搭配,任意组合。
我想,过去的雕工难道就没想过活字的问题?他刻版时出了错怎么办?难道不是再刻一个“单字”粘贴错字之上?是不是雕工怕先进技术来了,自己丢饭碗?或只是想想而没有象毕昇一样勇于实践?或者僵化的头脑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一个问题?
无证可考,但毕昇做了,成功了。
显而易见,印刷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书印得快,印得多,自然看的人多,接受的新信息多。小小的活字印刷,使人类文明进程大大加快。
先进的印刷技术,传播非常迅速。
后来,德国有一个人发展了这门科学,他就是约翰·谷登堡。一个具有领导地位的公务员,用熔化技术铸造了个别铅字,然后又为每个字母与每个符号制作了一个钢片,压在软铜块上形成一个铜模,如此即可铸造大量的铅字。
大量机器印刷随之到来。
中国先民玩完铜铁玩泥巴,老外前人是玩完泥巴玩金属,是有差别。
翻开人类印刷史,发展如日新月异。
今天已是高科技,电脑、激光印刷技术使具有实际模体的“字”,变成了电脑模拟“字”。过去由人类书写,变成了键盘敲击输入。
对英文之类拼写文字来看,如何输入区别不大。但就汉字而言,意义的确不同。
为了效率,人们纷纷研制更简便快捷的输入方式,恨不能全来个“一键码”。但汉人们会不会因此而渐渐不会书写自己祖先发明的文字?
这决不是杞人忧天。
常用全拼的人,重点已经放在了“音准”上;
常用简拼的人,重点已经放在了组词上;
常用自然码的人,只好拼音代码的乱记;
我没有用过郑码,但我知道也是一种代码形式。
就我用的五笔字形来说,虽与汉字书写最接近,但也是半边拉块地用。用了三十多年的“五笔字型输入法”,书写却到了提笔忘字的程度。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矛盾,要提高速度就要放弃书写练习,要书写练习就很难提高起速度。
回顾过去,顾头不顾腚的事我们是不是已经做得太多了?
有人一定会说,书写是书法家的事。
但未来的我们总不能也汉人独有的这一技能“汉字”当成抢救的文化遗产吧?
拿起笔来,经常书写汉字已经到了必须坚持的时刻。
专家们要经常讲;
成人们要经常写;
义务教育大纲在列为一门课;
学校要认真抓;
孩子们要认真练。
中国文化要从写字抓起!
要从娃娃抓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