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中国古代的通史史书,许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想起来的应该是汉代司马迁的《史记》。
的确,《史记》作为中国的第一本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历史学上的地位极高。
竹书记年(竹书纪年全文及翻译)
说起来,《竹书纪年》并非全由一人所作,而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史官与战国时期的魏国史官合作而成。
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大业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百姓进行思想上的控制,开展了一场思想上的“谋杀”,亦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
因此,很多秦朝之前的史书也未能幸免于难,而《竹书纪年》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本躲过这场文化浩劫的史书。
即使当时被及时抢救了过来,但是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统治者的封禁,这本史书都被视为“异端邪说”,从而不在民间流传。
久而久之,这本史书也就失传了。
《竹书纪年》原本作为魏襄王的陪葬一起葬在墓中,太康元年,一盗墓者盗墓后,为了照明,将墓中一些竹简作燃料点燃,而《竹书纪年》则有幸未被烧毁。
原来,统治者看到里面的内容后发现,其中又许多与《史记》出入甚大的地方。
而后汉武帝在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之后,便实行了与秦始皇完全相反的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时间,儒家被推上了至高无上的治国地位。
而在往后的朝代当中,儒家的重要程度或许有所变化,但帝王们都感受到了儒家文化对于巩固统治的重要性,因此,从整体而言,儒家的“国家级地位”始终的没有变化的。
在《史记》当中,司马迁对于上古时期的禅让制是这样记载的:
尧当上统治者后,亦有一子“丹”,但是尧自觉丹的能力不够承担起一个国家统治者的责任,因此,便主动将帝位传给更合适的人选,便是舜。
而在《竹书纪年》当中,记载的则与《史记》完全不同:
这与《史记》中对禅让制的歌颂是有着极大不同的,也并不符合统治者所推崇的儒家思想。
而辅佐至第四代君王太甲时,太甲无心朝政,肆意妄为,也时常不把伊尹放在眼里,做出一些不尊重他的行为举止来。
于是,伊尹命人将太甲抓了起来,关在一个叫做“桐宫”的地方,而这一关便是七年。
国家不可一日无君王,在太甲面壁思过的这七年里,伊尹出任商王,尽心尽力地为太甲维持着国家的安宁。
在《史记》当中,司马迁再一次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歌颂——一个面对帝王之位没有私欲,一心只为了国家奉献的国相伊尹。
伊尹连续辅佐了四代君王后,至太甲之时,动了歪心思,以太甲任意妄为之名将其关押在了桐宫,自己则坐上了帝王之位,相当于“谋权篡位”。
太甲被关押桐宫七年之后,终于找到一个机会逃了出去。逃出以后,太甲召集人马,杀回皇宫,将伊尹赶下台,自己则重新坐上属于自己的王位宝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