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影响)

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影响)

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影响)1.你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断限?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影响)答:现代大多数的史学家认为是1840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近几年史学界的争论:①1630年--1919即以明清之际作为起点,以五四运动作为终点,它

1.你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断限?

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影响)

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影响)

答:现代大多数的史学家认为是1840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

近几年史学界的争论:①1630年--1919即以明清之际作为起点,以五四运动作为终点,它的根据是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②1840年-1919是史学界大多数人的观点。其依据是以这个时期主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为前提,要看矛盾的主导方面。

③1840--1949,其依据是以人类发展阶段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为前提。

我的观点是从第一种。1840年以前,中国虽然有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封建小农经济仍像汪洋大海,封建王朝仍然维持其统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没有对当时的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只有到了1840年以后,随着资本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的社会性质逐渐发生变化,成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之后中国社会又进行了旧民主主义革命,但这些并不能完全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直到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将中国革命带入了新民主主义阶段,至此,为一个历史阶段。

2.你将怎样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以历史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因此,它既是历史课,更是政治理论课。所以,本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是在学习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总体面貌和基本线索有一个大体了解的基础上,着重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同学们应在补充历史基本知识的同时,要着力注意弥补对近现代史把握方面的不足之处,以期能在原来所学近现代史知识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一步。抓住主线,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在学习中,同学们要开阔历史视野,注意点、线、面的结合,加强对各种政治方案的比较。比如要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审视中国近现代史,注意联系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势论说中国问题;除政治史外,要注意加强对各个时期经济、文化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进一步通过比较研究(包括各种社会力量的政治主张、建国方案的比较,各种社会思潮的比较等),来认识与“三个选择”有关的问题。

在学习中,还要注意各种历史观点和政治观点的表述,以历史事实为根据对某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分析,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从而锻炼自己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3.讨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根本原因。1政治上,外国资本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中国独立,扶植中国封建势力和买办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2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3思想文化上,外国资本主义在思想上、精神上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役。另外、本国封建主义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重要原因。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清以及后来的封建军阀、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帮凶和走狗。中国封建主义与专制主义紧密结合,代表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发动旨在变中国为殖民地的侵略战争以后,中国封建势力对外妥协,对内镇压。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封建势力与外国资本主义完全勾结在一起,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4.试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和其后的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随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加快了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演变的历史进程,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和随后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成都进一步加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

5.怎样看待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政治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任务发生变化,清廷内部也产生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分化。(2)经济上,中国开始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场所。同时,中国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中国经济朝着半封建和近代化的方向发展。(3)思想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出现,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放眼世界,探求新知,洋务运动中产生了不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的新式学堂,兴起留学教育,这些在客观上冲击了封建的教育体制和科举制,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4)外交上:列强开埠通商、公使住京和自由传教等特权,客观上迫使清政府逐步放弃闭关自守政策。总理衙门的设立,是中国外交开始近代化的标志。

6.怎样评价太平天国纲领的成就与失败?P44-47

成就:其一,太平天国运动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是农民阶级的伟大创造,给予了农民阶级一定的物质利益,反映了农民阶级渴望自由、平等的强烈愿望。《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纲领性文件,也是历史上农民起义者第一个有关分配土地的具体方案,体现了平等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资政新篇》批判重本抑末,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谋利,鼓励私人资本,是一个顺应历史潮流的要求,其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结局。

1)《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2)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极大地调动农民反封建的积极性.

失败:(3)空想性:首先绝对平均分配土地无法实现.其次,作为小生产者,“均贫富,产品归公”的思想超越了其小私有者的本性,所以无法实现,是一种空想.

(4)落后性: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目标,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

7.怎样评述百日维新运动p56-57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一、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签订《辛丑和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二、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此条更准确的说应为戊戌政变的影响,而不是戊戌变法本身的影响。)三、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四、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

8.资产阶级维新改良运动为什么不能把民族解放与社会改革引向成功?P57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9.论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P78

10.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p71

11.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被列强欺凌,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首先奋起抗争的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他们疾呼“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军事技术,抛弃“天朝上国”的包袱,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潮。后来,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把林、魏的思想付诸实践,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由于洋务运动没有否定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因此,它的命运只能是失败。地主阶级救国救民的道路不可行。然后,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开始了新一轮的抗争。这次领导救国救民斗争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如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维新变法,主张学习日本,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由于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这种尝试失败了;孙中山主张向美国法国学习,在中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领导了辛亥革命,达到了初步目标。可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封建军阀窃取。由此,地主阶级之后,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也失败了。中国人陷入深深的困惑当中。后来,陈独秀等激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思想文化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罪魁祸首。于是,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打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旗帜,把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作为挽救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在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进行当中,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传到南方的中国,中国人民顿时受到启发,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后来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指导思想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由上可知,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1.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屈辱的血泪史,也是中华民族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在苦难的日子里,中国的知识分子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救国之路,那么,为什么最后中国人民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呢?这是中国人民经过实践作出的历史性的选择.(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证明了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不能救中国.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改良运动不能救中国.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不能救中国.最后能够在苦难和黑暗中拯救中国的就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了,最终中国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实践和历史必然的结果.2.五四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错综复杂.但百川归海,在各种思潮的相互比较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进而取得了主导地位.在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探讨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历史必然性,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而且对我们今天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广泛传播并迅速地扎根,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先锋与桥梁作用分不开的.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之所以能选择马克思主义,不仅是近代以降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最终必然结果,而且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斗争的实践需要,更是当时国内外时代背景下中国思想界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弊端进行反思的正确抉择.3.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成为了一个以马列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中国共产党靠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12选择马克思主义有哪些启示:(马克思主义110-118)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资产阶级的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13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新在哪里?P136-137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史上又一崭新的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唯一正确的道路。它的开创,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光辉典范。中国革命正是走了这条道路,才在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保存、发展和壮大了革命力量;才坚持和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才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建立于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邓小平文选》第304页)这条道路,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革命和武装斗争发展的根本规律。这一独创性的新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理论的新贡献。正如周恩来所说:“在历史上无论中外都找不到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

14.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P162第四节)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它吹响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声号角,举起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第一面旗帜,担当了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先锋队。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抗日的旗帜始终是最鲜明的,抗日的态度始终是最坚决的,抗日的行动始终是最积极的,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不懈奋斗。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全民族的觉醒和奋起。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抗日先锋队。

第二,中国共产党在倡导、促成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起了主导作用,是全民族抗战的核心,这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和最强大武器。《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某种意义上可以讲,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民族的解放战争,必须进行全民族的总动员,必须结成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了这一历史要求,自觉承担起建立并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重任,扭转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第三,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开辟的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配合形成了对侵华日军的战略夹击,在相持阶段后,逐步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第四,中共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是指导全国抗战,夺取战争最后胜利的指南。

第五,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怕牺牲、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和模范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有力地提高了全民族抗战的觉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15.论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p179-181

上一篇: 柴进人物简介及主要事迹(柴进人物简介和性格特点)
下一篇: 杜甫个人资料简介(杜甫个人资料简介50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