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3月,曹操病逝。临终前,他拒绝了群臣劝他称帝的建议,把这个交给了王世子曹丕。同年十月,曹丕篡汉,建国称帝。即位之初,他接受了陈群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九品中正制。
它不是一个很好的官员选拔制度,但一定是最适合当时国情的。
曹丕称帝后他备受重用(曹丕称帝是什么时间)
大浪淘沙,三国鼎立的时候门阀士族治天下大势已成,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是无法维护基层统治的,更不用说打破这种秩序,能维稳就不错了。
得人心者得天下,很可惜,魏晋时代的民心不包括普通老百姓,而是处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门阀士族。
门阀士族垄断了一切社会资源,它们才是维护国家统治的基石。客观的讲,那些接受了家传教育的世家子弟真的比寒门士子优秀多了,本身的社会资源和人脉也广得多。
三国是个生命垂危又染了毒瘾的病人,任何先进的治疗手段都会瞬间要了他的命,只能不停地注射毒品,直到无药可救的那一天。
衣冠南渡很好地说明了这一切,三家归晋后世家已经彻底腐化,世家喜好清谈,鄙视俗务,生活奢侈,经常聚众吸毒,裴秀身为堂堂尚书令,竟然是因服用五食散后饮冷酒而亡。国家高层尚且如此,何况那些含着金钥匙出身的世家子弟呢。
恰恰正是这种扯淡制度,才符合当时世家的利益。曹魏最先推行九品中正制,一来是为了笼络人心,二来是大势所趋,不做不行。曹操的唯才是举令已经伤害到了世家,所以在曹操时代内部叛乱不断,屯田制又断了世家财路,不反才怪。曹操为何甘心做周文王?坏人已经做到底了,不如坏个彻底,把机会留给曹丕,卖个人情,修复一下和世家的关系。曹丕一登基,就搞出了九品中正制,效果很好,除了孟达造反是个例外,再无叛乱。司马氏篡权还有淮南三叛,这说明九品中正制还是很好滴维护了曹魏统治。
邓艾偷渡阴平,刘禅为何不战而降?不是他不想打,而是以谯周为首的益州世家不想打了。
蜀汉方面对世家压制地很惨,这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姜维寒门出身,是体会不到益州世家那种求生存图发展的迫切心情的。
钟会大军一路南下,突破阳安关,乐城,汉城,正是投降派开的城门,魏军才能逼近剑阁。灭蜀之战可谓势如破竹,蜀中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天下大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谁能得到世家的支持,谁就能一统天下。
蜀汉体量太小,没有大量的人才储备,推行九品中正制只会纵容世家不断侵吞本就弱小的国力,而达不到选拔人才的效果,得不偿失。诸葛亮不是没有看到九品中正制的好处,而是这种制度真的不适合蜀汉国情。诸葛亮只能抑制世家,建立一套高效的官僚体系,延缓蜀汉衰亡的过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逆天而行也要迎难而上,这也是诸葛亮的伟大之处。
至于东吴,本身就是建立在江东世家的基础上的,孙氏集团只是江东利益的代表,对九品中正制是举双手赞成的,又有刘禅乐不思蜀在前做榜样,所以灭吴之战要比灭蜀顺利得多。
所以九品中正制和选拔人才没多大关系,即便世家全力支持,在这种体制下培养的人才也会迅速腐化,三家归晋后世家基本没什么人才可用,世家子弟个个病态,以清谈为荣,耻于庶务,连能骑马的都没有。九品中正制的唯一作用,就是整合了全国世家的力量,实现国家大一统,仅此而已。
后来的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八王之乱只是表因,世家腐化才是根本原因,即便没有八王之乱,由于魏晋前期错误的民族政策,五胡乱华也会爆发,无非是晚几年而已。
西晋过早夭折正是九品中正制带来的恶果,历史已经说明了一些。
为了消灭世家和九品中正制,还搭上了一个隋朝,隋朝灭亡是因为农民起义,根本原因推行科举制损害了世家利益,激起了关陇集团的反扑,否则李渊和杨玄感为何造反?
直到李治登基,改革科举,扩大录取名额,颁布《禁婚诏》《姓氏录》,废除《氏族志》,削弱五姓七望势力,才彻底消除了九品中正制带来的后遗症。当然,李治被黑得很惨也是必然的。
隋唐以后,世家的影响力降到最低,再没有出现过能左右政局的世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