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本来是一起跟着后周世宗柴荣打天下的,柴荣就是水浒中小旋风柴进的祖先。当时开封流传着“点检做天子”的传言,柴荣于是对当时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产生了怀疑,借故罢免了张永德,将都点检之位交给了自己最信任的心腹——赵匡胤,也就是后来“黄袍加身”的宋太祖。真是讽刺啊。
烛影斧声(烛影斧声的典故)
后周世宗柴荣可以说是五代时期难得的英明君主,类似于北周武帝,连命运和身后的遭际也十分相似,两人都生于乱世大分裂时期,都是以自己的文治武功奋发图强为后来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也都是在统一即将完成时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母被权臣夺了天下,摘了统一的果子。北周武帝在北伐途中染病,不久即驾崩,只有三十六岁;后周世宗柴荣也是北伐中病倒,终年三十九岁。两位乱世中宏才大略的英明君主,何其相似!也何其不幸,都在统一事业已经看到曙光时突然撒手人寰。
柴荣曾在病中感叹:“假如我能再有三十年生命,一定要用十年统一天下,十年休养生息,十年致太平。”可惜天不假年,壮志未酬!如果真给他三十年,“燕云十六州”收回来应该不成问题吧,有了北方长城,中原朝廷就不会如后来的大宋那样被动挨打了,也许后来的历史就完全不同了。可惜,没有如果。
柴荣死后,留下孤儿寡母,他的心腹都点检的赵匡胤借口契丹进犯,领兵北伐,在出了开封没多远的陈桥驿,即与弟弟赵光义和谋士赵普导演了一出著名的“黄袍加身”,随即拥兵入开封,逼小皇帝让位,自己成了宋太祖。
老人们讲,宋太祖和弟弟赵光义本来感情很好,一起夺天下,宋太祖出征时都是要赵光义留守开封,治理后方,待到宋太祖的两个儿子赵德芳和赵德昭都成年以后,兄弟俩的关系开始不太融洽了,因为涉及到皇位继承问题,宋太祖也反复考虑过,身处乱世,当立长君,但自己的两个儿子已经成年,再加之自己还值壮年,所以迟迟没有立太子。
老人们说,太祖背上有疮,正对后心,时常要赵光义用金针给他挑蛆。有一日正挑时,谈到了后世以及身边大臣的优劣,太祖说希望赵光义能好好扶持德芳,就像当年的周公辅成王,说大将潘美此人虽能带兵,但心术不正,不可久用。恰巧潘美正在帷帐后面,听到了这里,心中愤恨,就用手故意推了一下赵光义,结果金针直插入后心,太祖就这样归天了。
赵光义很害怕,不知所措,潘美于是跳出来,说怕什么,我保你做皇帝。赵光义还是不肯,说有赵德芳兄弟在,潘美说他有办法,于是找来赋闲在家的前宰相赵普,三人一拍即合。于是由赵普出面说当年杜太后有遗书在金匮里,说宋朝得天下就是因为周朝立了个小皇帝,国处乱世当立长君,遗命皇位兄终弟及,并且让太祖和赵光义在赵普面前盟誓。此即是历史上著名的“金匮之盟”。当年盟誓的四人中,杜太后已死,太祖也驾崩了,只剩下赵光义和赵普,所以别人也无法质疑,而且这两人又是目前最有地位的人,别人也不敢质疑。
老人们讲,赵光义如愿以偿坐上了皇帝宝座,就是后来的宋太宗,还为了表示“金匮之盟”实有其事,就封弟弟赵廷美为齐王兼开封府尹,宋朝亲王兼开封府就是实际上的储君了。赵普复位宰相,潘美如愿领兵,后来在北伐契丹时,作为主帅的潘美嫉贤妒能,害死了杨老令公杨业,并且仗恃自己是太宗宠臣处处为难杨家将。没过几年,赵普诬陷赵廷美图谋不轨,太宗皇帝立即将之贬到湖北,并软禁起来,不久赵廷美病逝于贬所,太宗立即正大光明的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烛影斧声”正史语焉不详,但民间口耳相传的历史中自有自己的好恶,从来不以官样文章来定是非曲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