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脱下军装多年,八里河东山战场上度过的硝烟弥漫岁月,依然是我军旅生活中难以忘怀的情结。
1984年夏天,经过层层考核选拔,我跟随边防一团侦察队51名战友踏上了八里河东山边境作战前线。当时,前线吃紧,我和战友们来到在狭小的猫耳洞里进行防御作战。
我们在猫耳洞里连续坚守了三个月。当时,边境线上战事不断,越军特工不断进行偷袭捣乱,边境战斗仍然严峻。猫耳洞环境恶劣,洞里空间狭小,进入必须斜着身子或匍匐爬行,沙丁鱼罐头式的空间,“站”不能直腰,“坐”无法伸腿,还要随时观察监视越军偷袭,时间一长,手臂发麻,眼睛酸楚,整个身子都是僵硬的,这种滋味,真是度日如年。由于温度高,湿气重,战士们裆部开始溃烂,俗称“烂裆”。治疗“烂裆”最实用的“药物”就是战士们全身裸露,一丝不苟在阳光下晾晒裆部。
当代文坛(当代文坛是c刊吗)
在那血雨腥风的日子里,战士们几乎每天都在与死神打交道。防御阵地上流血流汗算不了什么,最折磨人的就是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焦虑寂寞状态,那是一种心理上的病症。阵地上,我们没有豪言壮语,曾经也眷恋生命,想念亲人,惧怕死亡。可是,在祖国需要自己献出热血甚至生命的时候,在分秒之间,在一步之差时,没有犹豫,可能有遗憾,却不会有悔恨,知任重而心事重重,尽本分而坦荡无羁。阵地上文化娱乐生活相当单调枯燥,“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也许就是对阵地防御战官兵所体验的那份寂寞焦虑最凝炼的概括。为了鼓舞士气,提高部队战斗力,战争间隙,时任文化教员的我和侦察队副队长组织战士读书看报。这时,不知谁弄来一本《高山下的花环》,书中歌颂了人民解放军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安全,不惜牺牲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李存葆以“欠账单”“调动风波”“臭蛋事件”为切入点,大刀阔斧地揭示了军队的现实矛盾和历史伤痛,令人振聋发聩。不仅浓墨重彩地塑造了身先士卒,善良、淳厚,典型的农民子弟,对战友亲如手足,带兵打仗英勇献身的梁三喜;直率坦荡,说话有些粗野,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富有人情味,敢于舍身取义。
由于生前总是给上级提意见的“牢骚大王”靳开来,战场上英勇牺牲,战后在评功授奖时,却没得到任何奖励;才华横溢,抱负远大,满腹经纶,充满智慧的“小北京”;曲线调动,下连镀金的赵蒙山,是个自由散漫,怕苦怕累的懦夫懒汉,在对敌斗争中受到血与火的洗礼,获得重生;脾气火爆,嫉恶如仇,义重情深的“雷神爷”;大地一样的奉献,痛失亲人的梁大娘、玉秀嫂,为了还清梁三喜欠下的债务,卖猪、步行、省路费,硬是用双脚一步步走到了部队驻地,让人心酸。
《高山下的花环》,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的平凡。《高山下的花环》既是祭奠,更是礼赞。对军人精神和民族精神作出了诠释,让人仰视,温馨,感动。我以《高山下的花环》为契机,位卑未敢忘忧国,使身处绝境的战士热血沸腾,看到希望,忘记了焦虑寂寞。在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我们打退了越军一次又一次偷袭,圆满完成阵地防御任务。
这是一次特殊的读书经历,伴着血与火,伴着青春与理想。
斗转星移,往事如烟。现在想来,那充满传奇色彩的八里河东山边境防御作战,给了我坚毅的性格,而《高山下的花环》给予我的记忆是震撼的,留下的印记是无法替代的。今天国家的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那些保家卫国的英雄,那些血洒战场的战士,共和国不应该忘记,人民大众更不应该忘记。现在,每当夜静人深,我就会想起我的连队,我的战友,我的青春。想起那充满血雨腥风的战场,想起那生死相连的战友情谊,让我的灵魂再一次得到净化。如今,当年为国挥洒热血的参战老兵渐渐老去,然而那种一人流血万人安,一人吃苦万人乐,一家不圆万家圆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从未在我心里消失。
【作家档案】
傅柏林,四川成都市人,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六盘水文学院》签约作家,钟山区作协副主席。作品散见于《科幻画报》《散文选刊》《中国铁路文艺》等杂志。
稿件定位:唯美,深情,精短。
来稿体裁:诗歌(现代诗、旧体诗词)限100行内;散文、随笔、小说、报告文学等字数不超过3000字。
来稿要求:新媒体原创首发(不包括纸刊),请附百字内作者简介及近照1幅。
投稿邮箱:ddwt2022@yeah.net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