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宫殿建成至今已有六百年,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宫殿营造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六百年的传承中,将“天人之际”“礼乐复合”的中国文化思想一以贯之地发扬光大,是当之无愧的“大成之城”。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故宫建筑的保护与运维吧~
01建筑保护重点及原则
故宫建筑特点(故宫建筑特点简短描写)
2015年,故宫博物院总结十余年文物建筑维修保护的经验,开创性地提出了古建筑“研究性保护项目”的理念,使古建筑维修保护脱离一般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将科学研究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施进度服从保护质量。
在对过去维修保护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故宫博物院选择了4项亟待维修保护的古建筑群,作为“研究性保护项目”的试点,即养心殿、乾隆花园、大高玄殿、紫禁城城墙。
以养心殿的保护修缮为例,故宫博物院坚持“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在修缮过程中进行古建筑传统修缮技艺传承”的三大原则开展修缮。
为了按照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进行修缮,工匠都经过了故宫老师傅的专门培训,必须“持证上岗”。维修过程中,专家将全过程巡视、指导、监督。工程队还像考古队一样设置了领队,每天监督工程的实施。
中国古建筑的核心是大木构架,薄弱位置是屋顶。梁思成先生曾说,“屋顶一漏,梁架即开始腐朽,继续下去就坍塌,修房如治牙补衣,以早为妙,否则‘涓涓不壅,将成江河’。”对屋顶的及时检修是保护大木结构的有效手段。这是几十年来故宫古建筑监测、保养、维修的重点。
彩画的处理也是故宫建筑保护的重点之一,故宫外檐彩画普遍保存不好,其粘接材料耐候性差,老化龟裂、与木材脱离,形成空臌甚至脱落,以致彩画也随之受到破坏。因此故宫的外檐彩画工程采取了复原、复制、修整三种主要做法。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与科研机构和大学合作,开展了利用现代科技保护古建筑材料的研究。
从2001年开始,故宫博物院和美国文物建筑基金会合作,开始进行宁寿宫倦勤斋的保护。倦勤斋虽然只有九间房,却是乾隆时期建筑的代表作。保护工作完全按照《威尼斯宪章》和《中国准则》的程序进行。也包括如何进行展示开放和使之长期保存的技术研究。
2003年起,还与意大利文化遗产部合作,研究制定了太和殿三台的石质文物保护、木质宝座屏风的油饰清洗等保护方案。
02运营与维护
故宫建筑群面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流量的控制,2012年故宫接待游客达到1534万,成为世界上每年接待上千万观众的唯一一座博物馆,一时难堪重负使得博物院随即采取一系列限流措施。
除了控制人流和开放新的区域,故宫还运用新型科技技术,进行对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博物馆将藏品数字化,为展览增添多媒体元素,让公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体验。
故宫博物院的新媒体团队,通过更新官方网站、发送官方微博、开通微信公众号、营销文化创意产品等灵活的线上线下互动方式,准确把握青年人的接受兴趣和关注特点,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以富有内涵且饶有趣味的形式推广传播。
回顾不同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的故宫人通过艰辛努力,对故宫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界定和弘扬,共同守护这座”地上天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