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关系如同恋爱一样,孩子是追求者,母亲是被爱者,只要母亲能够主动一点,那么母子感通便很容易建立。
弃官寻母(弃官寻母故事)
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孩子发出,母亲回应的。
母子依恋一般取决于生命的头几年,如果最初几年照看孩子的不是母亲,而是其他人,那么孩子则将依恋照看他的人,这种恋母情结是根深蒂固的。
宋代朱寿昌七岁的时候,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被赶出家门,可就是这共同生活的七年,让他对母亲产生了不可抑制的感情。
到他60岁时,这份感情的折磨让他做出弃官寻母的决定。
后来在陕西同州,朱寿昌终于找到了还活着的老母,这时其母已70多岁,母子分离已有五十多年了。
恋母情结是一种依恋的情结,它不仅仅只限于亲生母亲,这种情结在中国历史上及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中国的历史多是皇家的历史,这方面的史料可说是最全的。
在中国历史上,为了防止外戚专权,皇后妃子生子后,多由乳母、保姆而不是由生母抚养,以淡化母子感情。
所以皇子长大后,一般会视乳母、保姆如亲母,很多乳母、保姆及其后代大受其益。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1便是这种受益者。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是同康熙关系最为亲密的保姆,康熙长大后同生母感情淡薄,相反对保姆孙氏感情深厚,这种情结让曹雪芹无功受禄。
康熙即位后,很快就提拔曹雪芹的曾祖父为江南织造,到了曹寅这一代,这个家庭就只剩下了婆媳二人,康熙就下谕旨给曹寅过继一个嗣子,这个人就是曹雪芹的父亲,并特命曹雪芹的父亲继任江宁织造,这样曹氏相继做了六十五年江宁织造。
康熙一生六次南巡,除了一次中途因故折回,一次另住别处,其它四次都以江宁织造府为行宫。
康熙三十八年南巡时,他的老保姆孙氏夫人还健在,康熙见了她非常动情地说:“这是我们家的老人啊!”
其时,正值庭中萱花盛开,这种花正是慈母的象征,康熙特为孙氏夫人手提一巨匾:“萱瑞堂”。
由此可见康熙对孙氏感情的深厚,而康熙的驾崩也直接导致了曹家的败落。
明宪宗娶万贵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桩大疑案。
宪宗18岁结婚时,万氏已35岁,万氏比宪宗大17岁,可以做宪宗的母亲了,但宪宗一定要娶她,还将她立为贵妃。
万贵妃57岁暴亡时,年方40岁的宪宗在她死后七日,竟一病不起,几个月后,也追随万氏而去。
翻开历史我们才得知,宪宗两岁时,其父英宗率大军北征瓦剌,不幸兵败于土木堡,英宗被掳。
留京朝臣在皇太后孙氏的指示下,立英宗之弟为景泰帝,皇太子依然是宪宗。
三年后,景泰帝改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太子,孙太后虑及宪宗的安全,派遣她自己宫中的亲信宫女万氏照顾并保护宪宗的生活及安全。
这一年宪宗才5岁,万氏已22岁。从此宪宗就一直由万氏陪侍。
因此宪宗同万氏的情感非同一般,他对万氏就如同对母亲一样,哪有儿子会怀疑母亲的道理呢?
当宪宗长大后,他发现自己还可以娶万氏来报答和发展这份依恋时,他就不顾一切地要同万氏共同生活。
当万氏死时,宪宗失去的不仅是母亲,而且还是情人,是自己生命赖以存在的对象,这时宪宗一病不起,也就不奇怪了。
宪宗之所以要娶一个比他大17岁的老宫女,并不是因为她漂亮、美丽,也不是因为她善良、温顺,更不是因为她善媚、妖冶,而是因为宪宗在与她的共同生活中产生了这种依恋的情结,这才是最强大的原因。
这种恋母情结的强大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甚至死亡也无法阻止这份激情。
老舍于1966年在太平湖自沉时,曾让很多人不得其解。
太平湖是一偏僻的小公园,没什么名气,他的儿子舒乙翻遍了他的著作,也没有找到这个地方。
但是在老舍自沉十二年之后,舒乙偶然打开一张解放前的北京老地图,竟一下子找到了父亲去太平湖的答案。
太平湖正好位在北京旧城墙外的西北角,和城内的西直门大街西北角的观音庵胡同很近,两者几乎是隔着一道城墙,一条护城河,遥遥相对。从地图上看,两者简直就是近在咫尺。
舒乙说:“观音庵是他祖母晚年的住地,她在这里住了近十年,房子是父亲为她买的,共有十间大北房,她老人家是1942年夏天在这里去世的。原来父亲是去找自己可爱的老母亲了!六十七年之后,父亲又回到了他的老妈妈脚下,把生命奉还给她是对她生命的教育的一种感恩和总结。”
从以上四个案例我们发现,对母亲的依恋,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类的精神赖以存在而不致崩溃的基础,也是人不断扩大自己生存疆域的根据,因为人所有的信仰都是发源于对母亲的信仰,都是母亲信仰的一种替代形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