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之神:盘古,带领天神团队,开天辟地创造了“天与地”的世界,接下来就是把这个“新天地”交付人称“三皇”天神,继续完善地球上的“生态链”环境建设。
本头条号前文已讲到,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就授命“天皇”(或说天帝)之职,交给名为“俊”的天神来担当,人称为“帝俊”。他应该为“三皇”之首,是整个“新天地”的总管。
共工怒触不周山(共工是谁)
天帝俊又立即生出了十个太阳与十二个月亮,于是,地球就有了阳光和水。随后,就立即命令天神申农(神农)负责地球上的“植物生态链”的环境打造,天神女岐负责“动物生态链”的环境打造。
其实,在命令天神申农与天神女岐下凡来到地球,打造“植物生态链”和“动物生态链”打造的同时,还命令另一会天神下凡,那就是“共工”。
天神共工的主要职责就是为申农、女岐等诸神,提供交通飞行、开山平地、打造环境、城市建设、农田开垦、矿石开采等所需的各种工具。
如果说申农是负责“农业”的大臣,那么,共工就应称得上是负责“工业”的大臣。这种说法是合情合理的,也顺应了神话体系的逻辑性。
单从“共工”这个名字来看,就知道他就是个“理工男”,若从甲骨文来分析“共”与“工”两字,就知道他为什么要取“共工”之名。
甲骨文团的“共”字,形为两手共同工作的样子,表示双手合作的意思。如图所示:
甲骨文中的“工”字,形为带柄的铲子工具,最初表示有特殊技艺的人,后引申为工匠、工艺、工作的意思。如图所示:
因此,“共”与“工”合起来就是共同使用工具的意思,所以说“共工”之意就是制造共同使用工具的工匠。共工为神则应为工匠之神,他为盘古开天辟地、帝俊生产阳光与水系统、神农打造植物生态链、女岐打造动物生态链等诸神提供设备与工具。
那么,古典文献又是怎样记载“共工”的呢?
一、先秦古典文献记载(按时间先后顺序,可看出神话记载的变化)
1.春秋战国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楚帛书》甲篇中记载:
“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维」思(使){孚+攵}(捊)。奠四亟(极),曰:非九天则大卹(恤),则毋敢蔑天灵。帝夋(俊)乃为日月之{行+灬}衍,共攻(工)亢步十日,四寺(时)□□「接超」神则闰四□「时」,母(毋)思(使)百神风雨、晨(辰)祎乱乍(作),乃逆日月,以剸(抟)相□(位),思(使)又(有)宵又(有)朝,又(有)昼又(有)夕。”
意思是说:炎帝派祝融敬请四神降临,奠定三天四极。曰:“人们都敬事九天,求得太平,不敢蔑视天神”。于是,帝俊制定日月的运转规则。后来,共工又制定十天干、闰月,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一日夜分为霄、朝、昼、夕。
说明共工为天神,制定十天干、闰月的历法。
2.《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翻译为:共工的臣子叫相柳氏,有九个头,九个头分别在九座山上吃食物。相柳的身子所触的地方,都会变成池泽和溪流。禹杀了相柳,相柳身上流出的血腥臭不堪,凡是他的血浸泡过的地方都不能种植五谷。禹掘土填埋这块地方,填满了三次,却塌陷了三次,于是禹在这块地方筑起了帝尧、帝喾、帝舜等众帝之台。这些帝台在昆仑山的北边,柔利国的东边。相柳长着九个脑袋,人一样的脸,蛇一样的身子,浑身青色。这里的人因为敬畏位于北面的共工之台,都不敢向北射箭。共工之台在众帝之台的东边。台呈四方形,台角有一条蛇,身上有虎一样的斑纹,头朝着南方。
这段说明一点,共工虽然没有带“帝”字号,但共工应为北方之帝。
3.《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禹攻共工国山。”
翻译为:有座大禹进攻共工国的山。说明共工为一国之帝(之君)。
4.《山海经?海内经》记载: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翻译为:炎帝的妻子,即赤水氏的女儿听訞生下炎居,炎居生了节并,节并生了戏器,戏器生了祝融。祝融被放逐到长江岸边居住,便生了共工。共工生了术器。术器的头是平顶呈方形,他发明了通过翻耕土地而导致农作物丰收的方法,并回到祝融曾经住过的长江边居住。共工生了后土,后土生了噎鸣,噎鸣生了一年中的十二个月。
这段说明,共工为祝融之子,也是炎帝的四世孙。其子术器发明了翻耕土地的工具。
5.《国语·鲁语》记载:
“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
翻译为:共工氏称霸九州,他的后代担任土官之长,称为后土,因能治理九州的土地,所以作为土神祭祀他。
6.《管子·揆度》记载:
“燧人以来,未有不以轻重为天下也。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至于黄帝之王,谨逃其爪牙,不利其器,烧山林,破增薮,焚沛泽,逐禽兽,实以益人,然后天下可得而牧也。至于尧舜之王,所以化海内者,北用禺氏之玉,南贵江汉之珠,其胜禽兽之仇,以大夫随之。”
翻译为:从燧人氏以来,没有不运用轻重之术治理天下的。共工当政的时代,天下水域占十分之七,陆地占十分之三,他就利用这个自然形势来控制天下。到了黄帝当政的时代,努力除掉各地的武装,限制他们制造武器,烧山林、毁草薮、火焚大泽、驱逐禽兽,实际上都是为控制他人,这然后才得以统治天下。至于尧舜当政,之所以能把天下治好,是因为在北方取用禺氏的玉石,从南方取用江汉的珍珠,他们还在驱捕野兽时,使大夫参与其事。
此文说明,共工曾为九洲帝王,还是在黄帝当政之前。
7.《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翻译为:共工氏用水记事,所以设置各部门长官都用水字命名。
这段说明,之后的文献说共工为“水神”,应该来源于此处。
8.《列子·汤问》记载:“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此文说明:古文献第一次描述“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的神话故事,但与“引发大洪水”和“女娲补天”两件故事无关。
9.《孟子·万章上》记载:“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
此文说明,儒家孟子把黄帝时代的共工,一下扯到了500年后的舜帝时代,还将共工置于不仁、无道的一方。
二、后秦古典文献记载(按时间先后顺序,可看出神话记载的变化)
1.西汉《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四罪而天下咸服。”
意思是说,驩兜曾举荐过共工,尧说不行,而驩兜还是试用他做工师,共工果然放纵邪僻。……这时舜巡视回来向尧帝报告,请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便改变北狄的风俗……:惩办了这四个罪人,天下人都悦服了。
此文对共工的描述,应来源于孟子之说。
2.西汉《淮南子·兵略训》记载:“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
翻译为:共工制造了水患,所以颛顼将他诛灭。
此文史上第一次说共工制造了水患,所以颛顼将他诛灭。
3.西汉《淮南子·原道训》记载:
“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把。”
淮南子又说共工与高辛氏帝喾争帝位。
4.汉末《神异经·西北荒经》记载:“西北荒有人焉,人面朱髪,蛇身人手足,而食五谷,禽兽顽愚,名曰共工。”
史上第一次将共工描写为人面朱髪,蛇身人手足。
5.唐朝《三皇本纪》记载:“(女娲氏)当其末年,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
史上第一次扯到共工与祝融开战,并与“头触不周山,女娲补天”之事扯在一起。
6.宋朝《太平御览》记载:“滔,漫之也。共工,炎帝之后。堕高堙下,壅百川以为民害。”
意思是说,共工削平高丘,填塞洼地,本为治水方案,但其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祸害。
后世文献还有《雕玉集·壮力》记为共工与神农氏之战,《路史·太吴纪》记为共工与女娲之战,等等不一一列举。
综合上述,先秦以前的古典文献记载“共工”为天神、水师、炎帝之后、北疆帝王、九洲称霸等等,是受人们尊重的天神或帝王。
后到道家列子的眼中,将共工描写怒撞不周山,使天地倾斜的恶神,到儒家孟子的笔下,则将共工置于不仁不义、无道无能的一方代表人物。
到后秦的文献中,那些文人墨客天马行空、各显神通将共工描写得更是一塌糊涂,时与女娲作战,又与颛顼争帝,时与始祖神农打仗,又与父亲祝融夺权。好像不与天下诸神为敌不快。
先祖造“共工”之神,本意为能工巧匠,又称为北方水神,造福天下万民,却被后来的无良文人墨客黑成了“水害”之人。真是可悲可叹!
参阅前文:
上古地帝(地皇):农业大臣申农
上古地帝(地皇):开发上古地球“动物生态链”的女岐天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