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颍淮】第33期
吕公著字晦叔幼嗜学翻译(吕公著文言文阅读答案)
作者:张华东
(本栏目每周五下午4点推出)
【编者按:本栏目已刊发张华东先生撰写的阜阳历史上的书画家系列文章32篇,从本期开始,将刊发张华东对阜阳书法研究性的文章,旨在对阜阳书法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梳理。特别对阜阳书法现象和对淮颍书风的定位与把握,都进行了剖析与探讨,这些也文章必将对阜阳书法的研究起到重要的作用!】
2002年底,在颍上县小张庄召开了阜阳市书法艺术理论研讨会后,同时成立淮颍书风理论研究组织,从此,对阜阳本土书法艺术开始了新的探索和研究。
苏东坡《颍州祈雨帖》(局部)
以前关于本土文化,特别是对书法艺术的研究支离破碎,没有系统的,也没有形成体系,自淮颍书风研究会成立以后,慢慢地开始,对阜阳本土文化的挖掘、整理逐渐理出条理,理清思路,并进行总体的定位和把握,树起以清代梁巘为代表的书法家这一面旗帜。围绕这一主线,并结合阜阳淮颍地区的大文化圈的风格特征进行深入的探讨,无论是对总体的把握还是对个案的研究,十多年来,应该说是很见成效的,故根据多年研究成果,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结集出版,这对阜阳本土文化的梳理和探究,对阜阳书法艺术的宣传,对传统书法的传承和弘扬,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就阜阳地区书法的传承和发展,应该说在这块沃土上,文化底蕴还是想当丰厚的。
梁巘书
首先,其地理位置沉淀下的文化,阜阳地处淮河之滨,中有颍河、沙河川流而过,淮河文化的大文化圈产生出了淮河文化现象。因其为中国南北文化的分界线,故淮河文化既有南北文化的雅逸、隽秀,又有北方文化的豪放、粗犷。《淮南子》虽是一篇杂家著作,但书中以道家思想为主,揉合了儒、法、阴阳五行等家思想,也正是淮河文化的体现。就阜阳本土而言,阜阳汉简的发掘和出现,将阜阳文化的提升更高了一个层面。
1977年阜阳汉简的发掘震惊了整个学术界,特别《苍颉篇》,是研究中国文学极其珍贵的资料,同时,对于书法源流和书法艺术的研究,都提供了至为宝贵的资料,以史为宗,尤可见阜阳区域的文化现象滋生的历史渊源。龙虎尊、新妻阝虎符、阜阳汉简等,这些都是阜阳之国之瑰宝,记录了阜阳书法的源远流长。阜阳汉简文字墨书,对除内容外就其自身的书法艺术价值是相当高,《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称“书写十分工整,亦颇规范,结体方正,构成简策书法所特有的美感,因此,阜阳汉简是研摩古隶意蕴的极好范本”。
颍上《兰亭序》残碑刻石,为唐褚遂良摹本,清人王澍称“兰亭两派,欧阳独有。”《定武》褚氏首推《颍上》由于阜阳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南北文化的分界线上,地处黄淮大平原,书法风格充分体现南北交融的艺术特征。早在晋代,卫夫人随夫李矩客居颍州,即为阜阳播下书法艺术的种子,影响着阜阳。王羲之少时师卫夫人,即得卫氏之法,又融合南北,承前启后,成为一代宗师,为中国书法史上一座丰碑,故唐人评卫氏“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这是极高的评价。特别到北宋时期,有好多文坛巨匠或出任颍州、或宦游此地,如欧阳修、苏东坡、范仲淹、晏殊、吕公著、周邦彦都曾出位于颍州,苏辙、黄庭坚、王安石、梅尧臣等或寄居、或宦游,这些文坛巨匠对阜阳造成极其深远的影响。
欧阳修《集古录跋》、《上恩帖》、《灼艾帖》,苏东坡的《欧阳修醉翁亭记》、《祷雨帖》、《丰乐亭记》、《菊说帖》等这些书法墨迹,一直影响着颍州,同时,他们也留下了大量的与颍州有关的诗词文章,这都将阜阳这块有着深远影响的沃土文化推向一个高度。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明清两代也出现了一些重要人物,明代的张葵、赵澄、张鹤鸣、刘体仁、清代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著名书法家徐广缙,与梁同书并称南北二梁的梁巘,并称阜阳“三谷”的邢颍谷、赵椒谷、亓兰谷等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书法家。特别清代乾隆间的梁巘,在书坛上对其笔法的贡献是相当大的,当时与钱塘梁同书、会稽梁国治称为“三梁”。
杨守敬在《书学尔言》中说:“山舟领袖东南,闻山昌明北宇,当时有南北二梁之说,成为墨林双壁。山舟与张燕昌论书发明阃奥,闻山用笔中锋论,直言独谛,俱可谓度书之金针。”梁巘的《评书帖》评述了两代书家的优劣,然贯穿于其的是着重于执笔的主张,可见他对执笔极为重视。梁巘看出,清代前期,赵、董之书风靡天下而带来了枯淡之弊,故转而用软笔求丰腴,欲于柔中求刚,他是想矫前清书风之流弊,他说古人作书,笔力间架俱备,今人有间架而无笔力。所以他矫正时人之弊而尤重笔力,为求劲健的审美思想。
这对当时书风的改变具有相当高的现实意义,因梁巘是我们淮颍大地的本土书家,故我们以梁巘为代表,树立起淮颍书风的一面旗帜进行研究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阜阳本土文化将阜阳书法发展的现象过程、历史沿革加以梳理后,捋清脉络,到如今阜阳书坛有这么一个宠大的群体,形成具有区域性特色的书法风格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故我们将其定为“淮颍书风”,将书法风格地理位置特点的结合,是相当准确的,它即代表了地理位置下的文化现象,又能体现区域文化的风格,南北交融,传承发展有序。
十多年来,我们似乎已坐下来开始研究整理,找到立足点了,但书坛的大环境有时还是给人以浮躁的思想,总的来讲,现在大环境已开始从十年前的书坛躁动,到现在的回归,已走进一个冷静思考的深水期了,这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惯性。所以我们在研究本土文化时,眼光要放高些、放远些。
将阜阳书法的研究更深层次化,抓住一个主轴,围绕区域特点,真正进行深刻、成熟、系统、科学的探索和研究,并彰显时代特点,将淮颍书风架构成一个书学体系,到那时淮颍书风必将成为一个区域性的文化符号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
张鹤云书孟浩然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