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华罗庚在中国科学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主要任务是研究设计中国自己的电子计算机。
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派人到苏联学习,并在1957年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同年,夏培肃设计出了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控制器,编写出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电子数字计算机(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运算对象是)
1958年我国在苏联专家帮助下成功仿制出M-3计算机,命名为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为几十次/秒。
1959年,又以苏联M-20计算机为蓝本,成功仿制出大型通用电脑104机。该机仍旧为电子管计算机,程序单个字节长度为39位、运算速度为1万次/秒
在1958-1960年间,建立起生产晶体管半导体的109厂,先后在华北计算所研制出108机、108乙机、121机。
1965年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以及改进的109丙机,为我国两弹一星试验、产业化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因此被用户称为“功勋机”。
1974年在北京研制设计与试运行了DJS-130小型机以及之后131、132等数十款小型计算机机型先后研制成功,且以DJS为开头命名的机型,不再被用于军事领域,而是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建设之中。
1976年随后设计出DJS-180系列的超小型计算机,包括180、184、185、186等机型。
1977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该机器使用Intel8080、Motorola6800两大芯片,由此揭开中国微型计算机发展的序幕。
1979年,我国仿照8080和6800微处理器,成功研制出搭载自助处理器的卫星计算机。同一时期,仿照美国克雷-1计算机,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战,研制成功“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最高每秒1亿次,填补了国内缺少巨型计算机的空白。
1984年成功开发出与IBM电脑兼容的“长城0520CH”微型计算机。
1992年以来,中国陆续成功研制出银河-I、银河-II、曙光2000-II、天河I号、天河II号、神威·蓝光、神威·太湖等国产超级计算等系列巨型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安装了40960个中国自主研发的申威26010众核处理器,该众核处理器采用64位自主申威指令系统,每秒12.5亿亿次的峰值计算能力以及每秒9.3亿亿次的持续计算能力核心工作频率1.5GHz,连续四届在世界超级计算机霸榜!
随着现代技术发展,更加强大的量子计算机也随之出现,中国在量子计算机发展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2017年,潘建伟团队构建了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ENIAC)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
2020年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该校潘建伟等人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
2021年6月28日,成功研制出高精度、可编程的量子计算计平台“祖冲之号。”
2021年10月,潘建伟团队采用全新的倒装焊3D封装工艺,解决了大规模比特集成问题,成功研制出“祖冲之二号”。祖冲之二号”求解“量子随机线路取样”任务的速度比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1000万倍以上。
21年10月26日,潘建伟团队成功构建113个光子、144模式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二号”。
发表评论